[实用新型]双工况空调系统及其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50169.8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19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贺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吉军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36;F24F1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杨晓雷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式换热器 防冻装置 乙二醇 空调系统 双工况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风机盘管 管路连接 冷冻水泵 制冷主机 蓄冰罐 本实用新型 控制器连接 报警器 控制器 出口侧 第二管 控制阀 结冰 进口 | ||
一种双工况空调系统及其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该双工况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主机、乙二醇泵、蓄冰罐、板式换热器和风机盘管,该制冷主机、乙二醇泵、蓄冰罐和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该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多个控制阀,该风机盘管与该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该第二管路上设置有冷冻水泵,还包括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该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该第一管路靠近该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进口侧;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该第一管路靠近该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出口侧;控制器,分别与该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该冷冻水泵连接;以及报警器,与该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防止板式换热器结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蓄冰制冷机组的双工况空调系统及其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
背景技术
双工况制冷机组是一种既能制冷,也能将制冷的冷量储存起来,待需要时再进行制冷的一种制冷机组,也叫蓄冰制冷机组。双工况制冷机组的主要优势就是利用波峰、波谷的电价优势,晚间23点-次日7点的低谷电价开启制冷机组,将制冷产生的冷量存储在蓄冰罐内,白天再开启乙二醇泵和冷冻泵给客户供冷,通过移峰填谷,既能节约电能,又能实现制冷。
对于写字楼、办公楼、商业建筑,每天的空调用电在用电高峰期就占到30%以上,是导致电力系统峰谷差异增大的主要原因,空调行业移峰填谷的蓄冷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大部分地区都有峰谷电价差异的政策,例如北京地区高峰电价与低谷电价已达到4.3:1,因此,采用冰蓄冷系统可大大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该技术不但可缓解用电紧张,还能有效节省用电开支。
但目前大多数双工况空调系统都面临如下问题:
在夜间冰蓄冷机组空调部分并不运行,夜间蓄冰期间,系统处于制冰工况,板式换热器乙二醇侧处于紧密关闭状态,如果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侧阀门关闭不严,或者夜间损坏,低温的乙二醇会流经板式换热器,而空调冷冻水侧的流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水极有可能会被低温的乙二醇冻住并导致管壁爆裂,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工况空调系统及其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既能保证蓄冰制冷机组夜间运行制冰模式,又能避免由于板式换热器结冰而导致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工况空调系统的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双工况空调系统的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进口侧;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双工况空调系统的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出口侧;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双工况空调系统的冷冻水泵连接;以及
报警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上述的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并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
温度比较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连接,比较所述信号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与一温度设定值,或比较所述信号接收模块接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以及
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温度比较模块、所述冷冻水泵和所述报警器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低于所述温度设定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冷冻水泵启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相同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报警器报警。
上述的板式换热器防冻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冷冻水泵和所述报警器均为无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吉军,未经贺吉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501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