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避障循迹小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51831.1 | 申请日: | 201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5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宁宁;王长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旌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0 | 代理人: | 单玉刚 |
地址: | 223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循迹小车 驱动马达 距离传感器 智能避障 转动连接 左右两侧 传动杆 从动轮 单片机 断路器 主动轮 红外线传感器 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 蓄电池 检测装置 螺丝固定 无线模块 报警器 检测 机箱 断开 电源 货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避障循迹小车,其结构包括车体、从动轮、主动轮、驱动马达、机箱、红外线传感器、无线模块、单片机、蓄电池、断路器、距离传感器、报警器和保护装置,从动轮设置在车体底部前端左右两侧,并且内侧中部通过传动杆与车体进行转动连接,主动轮设置在车体底部后端左右两侧,并且内侧中部通过传动杆与车体进行转动连接,驱动马达顶部左右两端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底部后侧中端,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循迹小车前端和左右两端的情况,当检测到物体时,由单片机开启断路器进行工作,使其断开驱动马达的电源,使循迹小车停下,通过设置了检测装置,解决了循迹小车容易撞到物体上,造成车体和货物损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避障循迹小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循迹小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无人工厂、仓库的物流运输当中,其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厂区内人员配置、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等等,一般循迹小车主要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黑色线条的方式循迹前进,而这样的前进方式在红外线传感器出现判断失误时,往往会出现撞在物体上,导致运输的货物出现损坏的情况,而且由于小车输送时会有一定的速度,而货物运输时容易被甩出,导致货物损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避障循迹小车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循迹小车容易撞上物体,造成车体和货物损坏,同时货物在运输时,容易被甩出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智能避障循迹小车,解决了 循迹小车容易撞上物体,造成车体和货物损坏,同时货物在运输时,容易被甩出造成损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智能避障循迹小车,包括车体、从动轮、主动轮、驱动马达、机箱、红外线传感器、无线模块、单片机、蓄电池、断路器、距离传感器、报警器和保护装置,所述从动轮设置在车体底部前端左右两侧,并且内侧中部通过传动杆与车体进行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设置在车体底部后端左右两侧,并且内侧中部通过传动杆与车体进行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马达顶部左右两端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底部后侧中端,并且右侧通过齿轮与主动轮内侧中部传动杆上端的齿圈进行啮合连接,所述机箱通过螺钉固定在车体底端中部前侧,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粘接在机箱内部左端,所述无线模块粘接在机箱内部中端,所述单片机设置在无线模块左端,所述蓄电池粘接在机箱内部右端底侧,并且断路器设置在蓄电池上端,所述距离传感器粘接在车体外侧中部,所述报警器粘接在车体前端右侧,所述车体上端安装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由围栏、支撑架、通孔、固定框和锁紧栓组成,所述围栏底部四角焊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前端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框焊接在车体外侧左右两端表面,所述支撑架底部与固定框内侧进行插接,所述锁紧栓穿过固定框与通孔进行螺纹连接,所述单片机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驱动马达、红外线传感器、无线模块、断路器、距离传感器和报警器均与单片机电连接,所述无线模块与终端设备进行无线连接,所述断路器与驱动马达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单片机、蓄电池、断路器、距离传感器和报警器组成一个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距离传感器均设置有三个,分别安装在车体前端中部和左右两端中部,其检测的距离为1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和固定框均设置有四个,分别安装在车体左右两端的前后两侧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栓均设置有四个,分别与四个支撑架一一对应,并且锁紧栓头部外侧表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围栏由上下两层横杆和四根竖杆组成,并且两侧横杆外侧均设置有海绵套。
进一步的,所述距离传感器为DT50-P113型号。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为YS96-VB20V型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518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超声波导航技术的无人驾驶植保喷施系统
- 下一篇:智能潜水器重心调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