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适应超高轨枕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67583.X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9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雷晓燕;邹志龙;陈勇;朱旭东;张鹏飞;黄超华;付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3/00 | 分类号: | E01B3/00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黄新平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枕 滚轮轴 上滚轮 下滚轮 自适应 滚轮 举升系统 插销 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 维修工作量 行车安全性 支撑杆中部 槽内边缘 顶推装置 活动连接 上下端部 限位固定 有效解决 纵向交叉 舒适性 平顺 转轴 钢轨 养护 旅客 铁路 保证 | ||
一种自适应超高轨枕,其特征在于,上轨枕、下轨枕的一端通过转轴相连,上轨枕、下轨枕的另一端相对的面上分别设有上滚轮槽和下滚轮槽,上滚轮槽、下滚轮槽之间安装举升系统,举升系统由插销、支撑杆、滚轮、滚轮轴组成,纵向交叉的两根支撑杆中部用插销相连,支撑杆的上下端部均与滚轮轴活动连接,滚轮同时安装在滚轮轴上,滚轮与上滚轮槽、下滚轮槽接触;最内端的滚轮轴由上滚轮槽、下滚轮槽内边缘限位固定,最外端的滚轮轴与设在下轨枕上的顶推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超高轨枕,可以有效解决现有超高设置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大大降低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并能改善钢轨不正常磨耗,保证线路平顺及提高旅客舒适性与行车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交通设备,尤其是一种自适应超高轨枕。
背景技术
机车车辆在曲线段上行驶时,由于惯性离心力作用,机车车辆的自重会集中到外股钢轨上,加大外股钢轨的压力,导致出现旅客产生不适或者货物移位等现象。因此需要把曲线外轨适当抬高,使机车车辆的自身重力能产生一个向内的水平分力,以抵消惯性离心力,达到使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与垂直磨耗均等,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在设置外轨超高时,主要有外轨提高法和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两种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外轨提高法,即保持内轨标高不变而只抬高外轨。在设置外轨超高值时,采用公式计算,式中是指通过曲线各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曲线半径,在既有线上,平均速度是通过考虑一昼夜每趟列车的速度和重量来计算的;在新线设计时,平均速度是直接取线路最高设计速度的0.8倍,因此实际线路每一曲线段只能按照一个确定的平均速度来设置唯一的与之对应的外轨超高固定值。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同列车通过该曲线段的运行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列车产生的离心力也不相同,当列车速度大于平均速度时,曲线实设超高不足以平衡离心力的作用,从而产生欠超高;反之,则为过超高。在这种周期性列车荷载作用下,曲线地段易发生木枕压切、混凝土枕挡肩破损、钢轨不正常磨耗等不良现象,加速线路状态的恶化,增加了曲线地段线路养护维修工作量,严重时甚至威胁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自适应调节外轨超高,降低养护维修工作量,保证线路平顺及提高旅客舒适性与行车安全的自适应超高轨枕。
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超高轨枕,包括轨枕,其特征在于,轨枕分为上轨枕、下轨枕,上轨枕、下轨枕的一端通过转轴相连,转轴设在下轨枕中,不能移动只能转动,上轨枕可绕转轴转动;上轨枕、下轨枕的另一端相对的面上分别设有上滚轮槽和下滚轮槽,上滚轮槽、下滚轮槽之间安装举升系统,举升系统由插销、支撑杆、滚轮、滚轮轴组成,纵向交叉的两根支撑杆中部用插销相连,支撑杆的上下端部均与滚轮轴活动连接,滚轮同时安装在滚轮轴上,滚轮轴将多排纵向交叉的支撑杆平行串接在一起,滚轮与上滚轮槽、下滚轮槽接触;最内端的滚轮轴由上滚轮槽、下滚轮槽内边缘限位固定,最外端的滚轮轴与设在下轨枕上的顶推装置连接,顶推装置的油缸推动举升系统使上轨枕绕转轴转动,以抬升上轨枕。
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超高轨枕,是利用上轨枕在举升系统作用下可上下转动的原理,根据不同的行车速度自适应调节列车实际所需超高值,其工作原理是,
通过顶推装置的顶推和外拉,使举升系统在槽中来回运动,支撑杆倾斜角度随之增大或减小,使得上轨枕绕着位于下轨枕的转轴上下转动,从而达到增加和降低外股钢轨标高的目的,当列车距离直缓点还有一定距离时,通过测速装置将列车的实际运行速度传递到中央处理器,经计算后顶推装置再实时顶推相应水平距离进而调节外轨超高,使其达到列车所需超高值,完成外轨自适应超高的自动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超高轨枕,可以有效解决现有超高设置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大大降低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并能改善钢轨不正常磨耗,保证线路平顺及提高旅客舒适性与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部件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675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稳定取放件机构的纸模智能上下料机械手
- 下一篇:一种轨道交通的降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