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75737.X | 申请日: | 201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9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杰;韩东;何纬峰;岳晨;蒲文灏;司泽田;郑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C02F1/40;C02F1/4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分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 压差传感器 油水分离 分离膜 水中油 油泄露 均布 有效地实现 安全检测 输出标准 特性差异 循环管道 循环水泵 装置安装 水环境 油分子 阀门 液面 油水 紧贴 捕捉 检测 污染 保证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属于安全检测领域。该装置主要包括容器、循环水泵、压差传感器、阀门、分离膜、循环管道、均布管等设备。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油水的特性差异,当容器中有油泄露时,采用紧贴液面下方布置的均布管快速捕捉油分子,同时利用分离膜实现油水分离,并通过压差传感器输出标准信号,提高油泄露检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同时,有效地实现油水分离,即保证了水不被污染又维护了水环境。整个装置安装便捷、简单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属于安全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水中油泄露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其覆盖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生活用水、海水淡化等多个领域。按照油滴粒径大小来分,油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大体可分为四种:浮油,粒径大于140μm;分散油,粒径在20~140μm之间;乳化油,粒径小于20μm;溶解油,粒径小于几微米。而水分子粒径一般在0.4nm左右。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油多以浮油或分散油的状态漂浮在水面上。
当水中有油泄露时不仅会影响水质,还会破坏水环境,进而对水所处工况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水工况的复杂性以及对油泄露严格控制的及时性,现有的检测技术暴露出了诸多不足,例如点测量的局限性、红外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荧光测量的单一性。
如何做到及时检测出水中油泄露的同时,还能分离水中的泄露油以保证水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水中油泄露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不准确性以及功能单一性等问题,提出一种即能及时检测油泄露又能有效分离泄露油的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及方法。
一种水中油成分检测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包括容器、循环水泵、压差传感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一分离膜、循环管道、均布管;上述容器一侧顶部开有取样口,另一侧中部偏下处开有回水口,取样口与回水口的开口方向均平行于水平面;均布管管壁均匀开设有吸水孔,且水平布置于容器液面下方并紧贴着液面,通过取样口与循环管道的第一端相连,回水口与循环管道的第二端相连;循环管道从第一端到第二端依此布有循环水泵、第一阀门、第一分离膜和第二阀门;其中第一分离膜两侧连接着压差传感器,或者是压差开关,或者是两个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作过程:容器顶部水由循环水泵通过吸水孔吸进均布管,再经取样口抽进循环管道,在循环水泵的作用下的水穿过第一分离膜,经回水口流回容器,如此循环;在正常工况下,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一分离膜正常工作;当水中没有油泄露时,压差传感器会有一个基准压差ΔPa而输出稳定的微弱电信号;当水中有油泄露时,通过均布管捕捉油分子,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油会浮在水表面一同进入循环管道,在第一分离膜的作用下实现油水分离:由于水分子小于膜孔径,水会穿过第一分离膜经回水口流回容器,而油分子大于膜孔径,油会被第一分离膜拦截,导致第一分离膜前后两侧流体压差增大,当压差预设值时,压差传感器将会输出标准预警信号,实现检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油水的特性差异,当容器中有油泄露时,采用紧贴液面下方布置的均布管快速捕捉油分子,同时利用分离膜实现油水分离,并通过压差传感器输出标准信号,提高油泄露检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同时,有效地实现油水分离,即保证了水不被污染又维护了水环境。整个装置安装便捷、简单高效。
所述的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器是输水设备,或换热器壳程;为避免取样口离出水口太近而导致取样不稳定,上述输水设备和换热器壳程的取样口与其相应出水口的距离大于取样管径的2倍;为保证及时取走泄露油,取样口出流流速应大于2倍的输水流速。
所述的一种水中油成分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器是储水设备;对于液体静止的设备,上述储水设备的取样口出流流速大于0.5m/s,即可满足及时取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757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供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污水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