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26616.3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7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曹洪亮;赵星星;周鸿雁;张伟;于海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80/30 | 分类号: | F03D80/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1106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余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片 防雷 金属片 金属网 本实用新型 叶尖接闪器 叶片本体 | ||
一种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包括叶片本体,所述叶片防雷加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部分或整只叶片上的防雷金属网;所述防雷金属网与金属片连接,所述金属片与叶尖接闪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雷效果较好的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新型叶片防雷加强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风电行业中呈现单机容量不断扩大趋势,随着而来的风机整机高度及叶片长度也逐渐增高、加长。在地风速地区叶片长度普遍超过50m,整机高度已经超过150m。这大大增加了风机遭受雷击的概率,尤其是风机叶片。
目前风机叶片的防雷系统均按照GL 2010风力发电机组认证指南要求进行设计,但在实际运行中,叶片仍然会遭受雷击危害,尤其在叶片前端部位,雷电往往击中叶尖接闪器和距离叶尖接闪器最近的第一对叶中接闪器之间,根据IEC61400-24规范所示,雷电击中在叶片距离叶尖距离0-2m间概率在71%-99%。此外,雷电击中叶尖接闪器后,由于自身旋转导致“拖拽”闪电通道也会对叶片造成损伤。
鉴于上述原因,现有风机叶片防雷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其防雷需求,故需要进行防雷优化而增加叶片的防雷保护。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叶片防雷系统防雷效果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雷效果较好的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包括叶片本体,所述叶片防雷加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部分或整只叶片上的防雷金属网;所述防雷金属网与金属片连接,所述金属片与叶尖接闪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叶尖接闪器与金属片通过平头螺钉固定连接。
所述防雷金属网位于叶片表面玻纤布内部。
所述金属片与防雷金属网采用高温压接方式进行连接。
上述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其中,所述的防雷金属网主要设置在雷击概率最大的叶尖部位,不考虑成本亦可整只叶片铺设。用于防止雷电未击中叶片本体。
上述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其中,所述的防雷金属网与叶尖接闪器通过金属片连接,用于泄放击中防雷金属网的雷电流或保护叶片免遭接闪器后接闪后,由于叶片旋转“拖拽”闪电造成的叶片本体损伤。
与目前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叶尖部位或整只叶片安装防雷金属网,在叶片原有防雷系统失效,雷电击中叶片本体,不至于引起叶片炸裂等严重后果。
附图说明
图1为防雷金属网布置图。
图2为叶尖接闪器与防雷金属网连接图。
图3为叶尖接闪器与防雷金属网连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参照图1~图3,一种新型的叶片防雷加强系统包括叶片本体,所述叶片防雷加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部分或整只叶片上的防雷金属网1;所述防雷金属网1与金属片2连接,所述金属片2与叶尖接闪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叶尖接闪器与金属片2通过平头螺钉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防雷金属网1安装位置如图3所示,在叶片预制过程中铺设在叶片表面玻纤布内部。当叶片遭受雷击击穿其表面玻纤布后,接触到防雷金属网1,并通过金属片2将雷电流导通至叶尖接闪器。
本实施例中,金属片2与防雷金属网1采用高温压接方式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266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
- 下一篇:一种变桨轴承旁路防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