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35168.3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49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苏彦春;康凯;申春生;李廷礼;刘彦成;张文俊;张慧波;于登飞;张航宇;王永慧;许万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霍春月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砂模型 大平板 模拟地层条件 压力监测单元 本实用新型 采集单元 地层压力 电极数据 监测单元 监测实验 三维成像 落地式 水驱油 烘箱 电阻率变化 模拟水平井 单元设置 电阻成像 计量单元 模拟地层 垂直井 产油 地层 三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包括落地式烘箱和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压力监测单元、内温监测单元、地层压力单元、电极数据采集单元、驱替单元,所述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设置在落地式烘箱内;所述压力监测单元、内温监测单元安装在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内,所述地层压力单元、电极数据采集单元、驱替单元、产出计量单元分别安装在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上。本实用新型可以模拟地层电阻率变化;还可以三维电阻成像;并模拟水平井与垂直井的分布对地层储层产油效率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都进入了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随着油田的开采,油层本身能量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剩余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一般进行注水开发,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往往需要进行水驱油实验。
各油田区块的地下构造和储层物性存在差异,对于注水开发的具体方式和注采设备等一系列参数的设定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出于安全及成本因素的考虑,水驱油实验一般不直接在开采的油田上进行实验,而是通过在填砂模型中进行实验,来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研究得到所需的数据,因此,研发能真实模拟地层和精确采集数据的填砂模型对于了解水驱油效果有很大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可以模拟地层电阻率变化的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包括落地式烘箱和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压力监测单元、内温监测单元、地层压力单元、电极数据采集单元、驱替单元,所述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设置在落地式烘箱内;
所述压力监测单元、内温监测单元安装在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内,所述地层压力单元、电极数据采集单元、驱替单元、产出计量单元分别安装在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压力监测单元为10MPa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是,所述压力监测单元的个数为8个,均布在底板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温监测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智能仪表,所述温度传感器上端设置在底板上,下端与智能仪表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地层压力单元为手动试压泵。
进一步的是,所述驱替单元为平流泵或氮气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模拟地层电阻率变化;还可以三维电阻成像;并模拟水平井与垂直井的分布对地层储层产油效率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底板、2-型腔、3-盖板、4-机架、5-翻转机构、6-转轴、7-滚动轴承、8-连接板、9-支撑平台、10-上覆压力表、11-盖板吊耳、12-内温监测单元、13-地层压力单元、14-电极数据采集单元、15-驱替单元、16-产出计量单元、17-落地式烘箱、18-压力监测单元、19-电极组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拟地层条件的水驱油的三维成像及监测实验系统,包括落地式烘箱17和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压力监测单元18、内温监测单元12、地层压力单元13、电极数据采集单元14、驱替单元15、产出计量单元16,所述大平板填砂模型单元设置在落地式烘箱17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351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