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43197.4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37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毛瑞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瓦力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成都新驱科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1 | 代理人: | 成实;曾娟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硫化 电压比较电路 监测电路 监测系统 电压取样电路 充电内阻 放电内阻 变小 比较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 放电 内阻 贫液 判定 蒸发 检测 | ||
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电压比较电路、硫化监测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所述电压比较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所述硫化监测电路与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电压取样电路分别与硫化监测电路和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当蓄电池充满时,其充电内阻变大,放电内阻变小,而当蓄电池处于亏电时,其放电内阻变大,充电内阻变小。采用比较控制电路和硫化监测电路,能够及时检测蓄电池是否出现极限放电和内阻增加的现象,从而判定蓄电池是否出现硫化现象,从而避免蓄电池液被蒸发而造成蓄电池贫液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保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独有的价格优势,使得铅酸蓄电池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却普遍偏短,但90%损坏的铅酸蓄电池是由硫化所造成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使用后久置未及时充电以及使用过放造成的,而并非全部是蓄电池的质量问题所致。若蓄电池的硫化现象没有及时得到及时修复,将给蓄电池的充放电造成困难,因而损坏,由此蓄电池的硫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本领域中还并未出现蓄电池硫化监测的技术手段,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出现弥补了本领域的技术空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蓄电池硫化识别检测装置,通过及时检测蓄电池的极限放电和内阻增加情况,判定蓄电池是否出现硫化现象,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蓄电池硫化现象未及时处理的不足之处,这对于蓄电池的常规保养使用是重要的一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电压比较电路、硫化监测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所述电压比较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所述硫化监测电路与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电压取样电路分别与硫化监测电路和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电压比较器U,三极管Q1,串联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之间的电阻R7,串联在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4,负极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8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串联在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6,以及串联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压取样电路之间的电压调节电路;所述电压比较器U的第7管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第14管脚与硫化监测电路相连接,第2管脚和第3管脚均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蓄电池的正极和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其集电极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1,电位器R2以及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其另一端顺次经电位器R2和电阻R3后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U的第2管脚与电位器R2以及电阻R3串联,电压比较器U的第3管脚与电位器的控制端相连接。
所述硫化监测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发光二极管D4、电阻R9、二极管D3;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经电阻R9后与控制芯片IC的第5管脚相连接,其负极与控制芯片IC的第1管脚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与控制芯片IC的第6管脚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的第8管脚接地,其第1管脚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14管脚相连接。
所述电压取样电路包括三极管Q2,二极管D2,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所述电阻R10串联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11串联在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1,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其正极顺次经电阻R3、电位器R2以及电阻R1后与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12串联在二极管D2的正极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瓦力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瓦力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431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功率铅酸蓄电池极群的组合结构
- 下一篇: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