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49981.6 | 申请日: | 2018-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27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时洋;陈时华;丁国庆;董淼;涂岑;陈烨;陈颖;陈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器智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机 检测模块 综合性能检测系统 温湿度检测模块 速度检测模块 钢丝绳损伤 测量模块 车轮检测 控制模块 运行状态 动刚度 防撞 环境因素影响 本实用新型 信号输出端 信号输入端 速度影响 无线网络 检测 监控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动刚度检测模块、钢丝绳损伤检测模块、起重机运行状态测量模块和车轮检测模块,还包括温湿度检测模块、防撞检测模块和作业速度检测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防撞检测模块和作业速度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无线网络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本系统不仅能通过动刚度检测模块、钢丝绳损伤检测模块、起重机运行状态测量模块和车轮检测模块对起重机自身结构和状态性能进行检测,还能对起重机(或起重机驾驶员)所处的环境进行检测,规避环境因素影响起重机的各项性能;另对起重机的作业速度进行监控,避免过快的作业速度影响起重机的性能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起重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各项性能进行检测。例如,起重机动刚度(指起重机在动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检测,该指标直接反应了起重机主梁对力的承受能力,如果主梁的动刚度超标则容易造成主梁变形,严重时会发生危险;又例如,起重机导轨在安装时要保证共面平行,如果两轨之间的轨距和共面偏差过大,会造成运行不平稳,加剧机械结构磨损等问题,严重时会造成起重机脱轨;起重机车轮运行中易出现出现啃轨现象,影响起重机寿命,同时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此外,起重机运行状态和钢丝绳的状态也需要定期监测。等等,这些性能都需要定期检测,然而现有技术中,对起重机的性能检测时,需要多台检测仪器,分别进行检测,这样检测效率低。
公开号为CN205861367U的文件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其包括了起重机的动刚度检测,拱度、挠度、轨距检测,起重机运行状态检测,钢丝绳损伤检测,轨道平顺度检测和起重机车轮检测等性能检测,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该检测系统只是单方面的对起重机自身状态的检测,忽略了外在因素对起重机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其使用同一仪器实现了对起重机的综合性能的整体性测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起重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包括控制模块以及与控制模块连接的动刚度检测模块、钢丝绳损伤检测模块、起重机运行状态测量模块和车轮检测模块,还包括温湿度检测模块、防撞检测模块和作业速度检测模块,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防撞检测模块和作业速度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无线网络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温湿度检测模块包括多个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至少包括起重机操控室和起重机挂钩上;
所述防撞检测模块包括多个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至少包括起重机车轮、起重机起重臂、起重机挂钩和起重机配重台上;
所述作业速度检测模块包括设在起重机起重臂上的脉冲距离检测装置和设在起重机挂钩上的反射装置,所述脉冲距离检测器设在起重机挂钩的正上方,且脉冲距离检测器的脉冲输出端竖直向下对准反射装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是型号均为DHT11,且温湿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无线网络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距离传感器均为MSR-3000型号的激光测距传感器,且距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通过无线网络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脉冲距离检测装置由脉冲激光器、放大器、光敏接收器和电源组成,所述脉冲激光器和光敏接收器的信号输出端均连接于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模块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与脉冲激光器、放大器、光敏接收器均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的控制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器智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器智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499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