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78612.X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0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汽车消声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 | 分类号: | F01N3/02;F01N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嘉禾共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0 | 代理人: | 谢丽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流板 内管道 第二管道 出水管 进水管 汽车消声器 第一管道 排气进口 排气冷却 循环装置 导流孔 冷凝器 焊接 流动间隙 引风机 圆台状 通孔 左端 贯通 包围 封闭 | ||
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内管道,外壳,导流板,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引风机和冷凝器。所述外壳位于内管道的外侧,且外壳与内管道之间存在流动间隙,所述内管道的左侧为排气进口,所述排气进口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中间位置设有左大右小的圆台状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右侧焊接有第一管道,所述导流板的右侧还设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右端封闭,且第二管道将第一管道包围,所述第二官道上接近导流板的一端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外壳上焊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在外壳上方右端,所述出水管连接在外壳下方左端,且进水管的另一端与出水管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冷凝器连接贯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安装在汽车排气催化器后端,尤其是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排气冷却器用来降低汽车发动机排气气流温度的一个关键部件,它通过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降低排气系统背压、气流噪声,能够有效的减少排气系统对周边部件热影响,有效的解决排气系统较热区域的部件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汽车消声器排气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内管道,外壳,导流板,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引风机和冷凝器。所述外壳位于内管道的外侧,且外壳与内管道之间存在流动间隙,所述内管道的左侧为排气进口,所述排气进口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中间位置设有左大右小的圆台状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右侧焊接有第一管道,所述导流板的右侧还设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右端封闭,且第二管道将第一管道包围,所述第二官道上接近导流板的一端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外壳上焊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连接在外壳上方右端,所述出水管连接在外壳下方左端,且进水管的另一端与出水管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冷凝器连接贯通。所述内管道远离导流板的一端还设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穿过第二管道并与与第一管道的上方右端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内设有与第一导管相通的螺旋管道,所述螺旋管道的左侧连接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穿过第二管道并与内管道靠近导流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管道的右端还设有排气出口,所述排气出口处设有透风的引风机底座,所述引风机底座上设有朝右的引风机。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均与外壳和内管道之间的流动间隙相通。
优选的,所述导流孔的右端直径小于第一管道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高效,高温气体从内管道中排出,冷却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外壳与内管道之间的间隙,然后再从排水管排出到冷凝器中,冷却水将进气管中的热量带出;同时,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将第一管道内的螺旋管道和内管道与外壳间的流动间隙连接,并且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配合,使得高温气体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冷却。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从而达到降低气流温度,降低排气背压,减少排气流噪,以及保护排气系统周围的热敏部件,同时和冷凝器组成一个循环装置,能够方便安装在车辆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它可以更好地衰减高低频噪声,总体噪声降低达3分贝,降低背压2kPa,降低温度2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通道;2-外壳;3-排气进口;4-导流板;5-导流孔;6-第一通道;7-第二通道;8-第一导管;9-第二导管;10-冷凝器;11-出水管;12-进水管;13-通孔;14-螺旋管道;15-排气出口;16-引风机底座;17-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汽车消声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汽车消声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786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内燃机尾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堵塞的柴油机颗粒捕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