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力塔平台的塔体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0667.4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47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44 | 分类号: | B63B35/4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王志鹏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塔体 浮力 壳体 本实用新型 吸力桩 圆柱体结构 壳体侧边 海床 斜切面 减小 切型 概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浮力塔平台的塔体,所述塔体至少包含一个圆柱体结构的壳体,所述壳体底部与吸力桩连接,所述壳体底部与吸力桩连接处和壳体侧边之间设置有斜切面。本实用新型的浮力塔平台的塔体比较现有浮力塔平台的塔体在塔体的底部采用了切型结构形式,极大的减小了平台在运动时与海床发生碰撞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力塔平台的塔体结构,属于海洋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浮力塔平台是一项兼用于采集和存储凝析油或原油的平台专利技术,浮力塔平台外形类似于SPAR平台,但与其不同的是浮力塔平台舱体结构一直延伸至海床并通过自带的浅基础圆柱型的吸力桩将其固定在海底并随波浪运动,无论是采取单柱形式还是多柱形式,传统浮力塔均是采用普通的圆柱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随波浪在运动时,圆柱底端就有碰到海床的概率,现行的做法将吸力桩不安装至平台底部,如2011800612002和2013104737690公开的浮力塔平台结构,在平台底部与海床之间预留空间,但预留的空间不能保证百年一遇甚至是更大的波高作用下,平台与海床发生碰撞,并且海床在洋流的作用下还会发生冲刷和堆积,如果是发生堆积,那么预留的空间就会很快被填满,这将显著增大平台与海床碰撞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浮力塔平台中塔体与海床碰撞概率相对高的缺点。提供一种底部为切形结构的塔体,以减少平台底与海床发生碰撞的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浮力塔平台的塔体,所述塔体至少包含一个圆柱体结构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与吸力桩连接,所述壳体底部与吸力桩连接处和壳体侧边之间设置有斜切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斜切面与地面的夹角取10°至45°。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多层环柱状的舭龙骨,所述舭龙骨与壳体垂直设置,所述舭龙骨设置在斜切面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舭龙骨设置在壳体底部至壳体总高度2/5处区域。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两个以上时,相邻壳体之间的舭龙骨在近点处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浮力塔平台的塔体比较现有浮力塔平台的塔体在塔体的底部采用了切型结构形式,极大的减小了平台在运动时与海床发生碰撞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浮力塔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部为30°斜切面的浮力塔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部为45°斜切面的浮力塔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浮力塔平台平台向左横摇8°时情形;
图5为底部为30°斜切面浮力塔平台向左横摇8°时情形;
图6为底部为45°斜切面浮力塔平台向左横摇8°时情形;
图7为四柱体结构且底部为45°斜切面的浮力塔平台立体图;
图8为四柱体结构且底部为45°斜切面并加装环柱状舭龙骨的浮力塔平台立体图;
图9为单柱体结构且底部为45°斜切面的浮力塔平台立体图;
图10为单柱体结构且底部为45°斜切面并加装环柱状舭龙骨的浮力塔平台立体图;
图11为四柱体结构下舭龙骨结构立体图;
图12为四柱体结构下舭龙骨结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未经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0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面垃圾清理船的打捞装置
- 下一篇: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及其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