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回收劲性叠合钢筋混凝土支护桩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0732.3 | 申请日: | 201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5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冬;汪小健;刘建忠;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地基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沈淼 |
地址: | 214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桩 钢筋混凝土 可回收 支护桩 叠合 劲性 混凝土 混凝土组合结构 土木工程建设 延性 本实用新型 筋外表面 受力性能 复合材料 减摩剂 内插 桩柱 骨骼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回收劲性叠合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包括支撑桩,支撑桩内插设有增强桩筋,所述增强桩筋外表面涂有减摩剂,所述支撑桩由混凝土制成,所述支撑桩的边缘均匀插设有若干与增强桩筋相平行的桩柱筋。支撑桩本质上是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筋混凝土内部加入增强桩筋所形成的特殊复合材料。由于增强桩筋犹如骨骼一般的存在,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延性,大大提高支撑桩的受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回收劲性叠合钢筋混凝土支护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得到迅猛发展,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开发最重要的施工措施,大规模超深超大基坑工程其支护体的型式选取是多样化的,对环境的影响,环保节能的结构用材差别很大。
公告号为CN20524238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局部可回收支护桩,主要由实心锥形头,大直径钢管,小直径钢管,混凝土,木模板,H型钢组成,大直径钢管和小直径钢管两者之间空隙内浇筑有混凝土,桩体混凝土与桩端实心锥形头为一整体,H型钢外侧设有木模板,木模板内外侧均涂有油,与H型钢一起插入小直径钢管中,在小直径钢管内壁与木模板之间浇筑有混凝土。基坑施工完成后,回收H型钢,该支护桩在工厂预制,内部的H型钢,增强支护桩的抗弯和整体稳定性。
上述支护桩使用时,在混凝土中插设H型钢增强了支护桩的结构强度,提高支护桩的抗弯和整体稳定性,但是支护桩的结构强度,以及支护桩在受压时所能提供的支撑力都来自于H型钢,即支护桩本身所能提供的强度并不多,支护桩受到较大剪切力时,容易H型钢所受压力较大,容易变形,从而导致支护桩的结构强度较差,因此上述支护桩整体的结构强度较弱,所能承受的剪切力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回收劲性叠合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具有结构强度较强,所能承受的剪切力较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可回收劲性叠合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包括支撑桩,支撑桩内插设有增强桩筋,所述增强桩筋外表面涂有减摩剂,所述支撑桩由混凝土制成,所述支撑桩的边缘均匀插设有若干与增强桩筋相平行的桩柱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桩以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在浇筑时先预埋若干桩柱筋,支撑桩本身由钢筋混凝土构成,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再在支撑桩内插设增强桩筋,增强桩筋的结构强度,提高支撑桩所能承受的剪切力。使用结束后将增强桩筋从支撑桩内拔出进行回收,节约成本。基坑工程中的支护桩受力以抵抗弯矩、剪力为主。支撑桩本质上是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筋混凝土内部加入增强桩筋所形成的特殊复合材料。由于增强桩筋犹如骨骼一般的存在,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延性,大大提高支撑桩的受力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桩内从上至下设有若干环形的螺旋箍筋,所述桩柱筋插设于螺旋箍筋的内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箍筋与桩柱筋相互组合形成镂空的柱状的钢筋笼,相钢筋笼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与钢筋笼形成支撑桩,支撑桩的结构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强,支撑桩的受力性能大大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桩的下端设为锥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状的底部减小支撑桩插入土层的摩擦力,便于支撑桩的插入。
进一步的,还包括素混凝土桩,所述素混凝土桩由混凝土制成,所述素混凝土桩与支撑桩间隔设置,且相邻的素混凝土桩与支撑桩部分相互重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素混凝土桩与支撑桩间隔设置,形成相互连通的条状的支护桩带,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而且素混凝土桩由混凝土制成,混凝土的致密性,抗渗性能好。
进一步的,所述素混凝土桩的底部设为锥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地基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地基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0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