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眼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81212.4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4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任绍礼;张梦成;闵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品翔电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1 | 分类号: | H01R12/71;H01R13/2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部 鱼眼孔 导电插孔 喇叭孔 连接孔 鱼眼 本实用新型 插脚部 基部 配合连接 信号传送 脱出 延伸 相等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眼端子,包括基部、插脚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插脚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上开设有鱼眼孔,所述鱼眼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鱼眼孔包括位于两端的喇叭孔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喇叭孔之间的连接孔,所述喇叭孔朝向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宽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鱼眼端子,通过将鱼眼孔设计成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使得弹性部的横截面并不是处处相等,不仅能够保证鱼眼端子在插入时会比较轻松,且能够保证鱼眼端子插入后与导电插孔形成良好的连接且不会轻易从导电插孔中脱出,使得其与PCB板的导电插孔配合连接更加牢固、信号传送更加可靠,受用寿命更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眼端子。
背景技术
一般通讯连接器或电连接器与线路板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方式是使用插接式端子,而插接式端子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鱼眼端子,其优点在于鱼眼端子具有组装简单、不经过焊接制程即可使连接器与PCB板紧密的连接传递电气信号,另外连接器有可置更换性,若器件有损坏,可以直接从PCB板移除、更换新器件即可,具有稳定、简单、快捷等特点,能匹配线路板上更小的导电插孔。在插装时,鱼眼端子的两弹性部受挤压发生弹性收缩,使鱼眼端子顺利插装在线路板的导电插孔内,从而实现鱼眼端子与线路板电连接,不用焊接且更换便捷,鱼眼端子靠两个弹性部收缩插入PCB板的导电插孔导出信号。
现有的鱼眼端子的结构为依次包括基部、与基部相连的两个弹性部以及与两个弹性部相连的插脚部;所述弹性部呈弧状,两弹性部相向设置,两弹性部之间形成鱼眼孔;弹性部的横截面从靠近基部的一端到另一端处处相等。这样设计的鱼眼端子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弹性部的横截面偏小,弹性部受挤压就容易发生弹性收缩,收缩性能好,这样鱼眼端子在插入时会比较轻松,但是鱼眼端子在插装后容易从导电插孔内脱出,鱼眼端子一旦从导电插孔中退出就会发生断路,电连接不可靠,容易失效导致信号不稳定或存在缺失;如果加大鱼眼端子与导电插孔的接触面、加大弹性部的直径,这样弹性部的横截面较大,弹性部受挤压不易发生弹性收缩,端子插装后不易从导电插孔中脱出从而保证与线路板形成可靠电连接,但端子在插入时会比较费力,可能会导致端子插脱离电路板时表面接触产生金属粉,鱼眼端子靠两个圆弧合一起产生弹性,收缩性能太差,这样的原理弹性还不够满足性能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受力更加均匀、插拔更加方便的鱼眼端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鱼眼端子,包括基部、插脚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插脚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上开设有鱼眼孔,所述鱼眼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鱼眼孔包括位于两端的喇叭孔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喇叭孔之间的连接孔,所述喇叭孔朝向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宽度。鱼眼端子为扁平状,四个侧面分别为两个相对设置的平台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弧形侧面。这样的缓冲配合插拔鱼眼端子,在插入PCB板导电插孔时,弹性部相对收缩插入导电插孔,鱼眼端子插入到位后弹性部缓慢释放产生弹性力,依靠弹性力固定在导电插孔中,形成连接器传递电气信号。弧形侧面的四个棱角通过倒圆面处理达到面光滑,保护接触面。鱼眼端子前1/3为插入导正部位,中间的1/3部位为弹性接触PCB板导电插孔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连接孔的宽度大于所述喇叭孔的宽度。即所述鱼眼孔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不仅能够加大鱼眼端子的收缩弹性且使得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部的不同位置具备不同的收缩性能,使用便捷,一方面能够保证鱼眼端子在插入时会比较轻松,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鱼眼端子插入后与导电插孔形成良好的连接且不会轻易从导电插孔中脱出,使得其与PCB板的导电插孔配合连接更加牢固、信号传送更加可靠。
更加优选地,所述连接孔的宽度为所述喇叭孔宽度的1.5-2.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品翔电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品翔电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81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接地金属外壳有效提高抗EMI表现的高频连接器
- 下一篇: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