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94922.0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40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俞川华;池诚;张佩林;薛骄;王安平;钱燕清;张锐;傅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赞瑞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00 | 分类号: | A41D13/00;A41D3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2 | 代理人: | 俞晨波 |
地址: | 201318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可加热 本实用新型 隔热层 躯干 电热金属 灭火救援 敏感部位 外层面料 微孔孔径 性能要求 移动电源 专用服装 防护服 金属丝 水刺毡 头颈 后背 前胸 体热 腿部 阻燃 缝制 手臂 防护 复合 消防 配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外层面料反面复合PTFE膜,PTFE膜的微孔孔径为0.1μm‑0.5μm;防护服的前胸、后背2个人体热敏感部位的隔热层上缝制了固定有电热金属丝的阻燃水刺毡,金属丝直接接触隔热层并配置有12V以下的移动电源提供热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符合国家标准《GA 10‑2014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消防员进行灭火救援时穿着的用来对躯干、头颈、手臂和腿部进行防护的专用服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防护服技术领域,进一步说,尤其涉及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背景技术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一般由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舒适层四层材料组合而成。现有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采用增加材料中静止空气层含量的方式,达到隔热保暖的目的,属于被动保暖的型式。
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缺点:由于人体自身所能产生的热量是有限的,当外界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仅依靠人体的自身来调节体温,是很难确保最初的人体热量平衡的,特别是在长时间处于寒冷状态下,就更困难了。因此,研究主动提供热源的加热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其中,具体技术方案为:
外层面料的反面复合PTFE膜,PTFE膜的微孔孔径为0.1μm-0.5μm;前胸、后背2个人体热敏感部位的隔热层上缝制固定有电热金属丝的阻燃水刺毡,金属丝直接接触隔热层并配置有12V以下的移动电源提供热能。
上述的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其中:接近身体的一面称为反面,外层面称为正面,还包括衣领反面、衣身后背反面、衣身右前胸反面、衣身左前胸反面、放置移动电源的内口袋;2片固定有电热金属丝的的隔热毡片为一组,分别固定在衣服右前胸及相应方向的后背的隔热层上,导线穿透隔热层、舒适层,充电插头留在右侧下摆内侧的放置移动电源的口袋内;另外,左侧同样操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符合国家标准《GA10-2014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消防员进行灭火救援时穿着的用来对躯干、头颈、手臂和腿部进行防护。特别为严寒地区的消防员设计,轻便、保暖且具有较好的抗冰、防风效果。另外,可扩展用于其他特种防护服装,例如抢险救援防护服装、训练防护服装等。
附图说明
图1为面料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加热的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消防员灭火防护服一般从外至内由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舒适层四层材料组合而成,外层面料在最外面,舒适层面料贴近皮肤。现有的保暖型消防服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被动保暖的形式,即增加材料中静制空气层含量,这种形式虽然具备一定的保暖性,但服装比较厚重,穿着过程中会影响活动的灵活性,而且在严重寒冷的地区,仅依靠人体的自身来调节体温,是很难确保最初的人体热量平衡的。
本实用新型的外层面料是在改进制造工艺后更细洁致密的面料,反面复合PTFE膜,PTFE膜的微孔孔径(0.1μm-0.5μm)比水分子直径(20μm-100μm)小几百倍,能有效提高外层面料的防水性能,将水阻挡在外层面料表面,即使外层遇水结冰,也会浮于表面,易用抖落,且PTFE膜的微孔孔径比水蒸气分子(0.0003μm-0.0004μm)大上万倍,使人体的产生的热量能够透出,不影响服装的透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赞瑞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赞瑞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949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