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98101.4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0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明;王运忠;侯建鹏;张志伟;孟祥瑞;王柯沣;图理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5/06 | 分类号: | E04G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刘昕 |
地址: | 3003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孔 混凝土 筒盖 密实 本实用新型 垂直管道 预留洞口 预埋装置 固定杆 胶圈 楼面 内筒 筒身 燕尾 洞口 混凝土表面 楼板 筒身外壁 扰动 上端 套管 取下 下端 终凝 裂缝 穿过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包括内筒、胶圈和燕尾固定杆,所述内筒包括筒身、筒底及筒盖,所述筒底、筒盖分别固定于所述筒身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筒底、筒盖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胶圈包裹于所述筒身外壁,所述燕尾固定杆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减少人工投入,不需另行安排人员在混凝土终凝前去取下套管,同时避免了过早上人对混凝土表面观感造成破坏,施工后的洞口规则和周围混凝土密实,减少对楼板和洞口周围混凝土的扰动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和不密实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浇混凝土主体楼板施工过程中,一般在终凝前对现浇结构顶板上预埋套管进行清除工作(终凝后套管取不下来),在清除过程中由于楼板过早上人承重和拔出套管时影响套管周围混凝土浇筑质量导致混凝土楼板整体性下降同时影响混凝土表面观感和抗渗能力,对工程实体质量控制造成了新的难题,影响了结构功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成本费用少、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循环使用的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以解决主体施工预留洞口由于周围混凝土扰动渗水问题,保证主体施工预留预埋施工质量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加快施工速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预埋装置,包括内筒、胶圈和燕尾固定杆,所述内筒包括筒身、筒底及筒盖,所述筒底、筒盖分别固定于所述筒身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筒底、筒盖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胶圈包裹于所述筒身外壁,所述燕尾固定杆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底、筒盖上分别设有第一加固环和第二加固环,所述第一加固环和第二加固环的内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位置对应。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底、筒盖均为圆形,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分别设于所述筒底、筒盖的圆心处。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环、第二加固环分别固定于所述筒底、筒盖内表面。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燕尾固定杆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燕尾螺丝头、延长杆及燕尾螺丝尾,所述燕尾螺丝头靠近所述筒盖一侧。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延长杆直径与所述燕尾螺丝尾的公称直径相同。
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筒身形状为上宽下窄的锥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运用本预埋装置进行楼面垂直管道预留洞口施工,可减少人工投入,不需另行安排人员在混凝土终凝前去取下套管,同时避免了过早上人对混凝土表面观感造成破坏,施工后的洞口规则和周围混凝土密实,减少对楼板和洞口周围混凝土的扰动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和不密实的情况,降低渗水的概率;
(2)成本较低,易取材,加工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资金投入少,所有预埋装置全部可重复利用,周转使用次数明显增加;
(3)形成的喇叭口型洞口易于封堵,可降低洞口渗水概率;
(4)胶圈可在终凝之后轻松取下,不需提前在外围涂抹润滑液,防止污染混凝土,降低封堵过程中渗水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筒及胶圈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
1、胶圈 2、筒身 3、筒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981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预留孔洞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快速安装拆卸的建筑模具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