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拱形布置的双排桩基坑围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00404.5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7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廖志坚;陈尚荣;王荣彪;张云达;梁发云;何健;丁俊文;李建华;缪爱伟;吕琦;赵鸣一;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上海市地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7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排 基坑围护结构 基坑 内支撑 拱形布置 搅拌桩 本实用新型 大跨度 压顶梁 连梁 排桩 基坑围护体系 拱形结构 基坑边缘 内部支撑 软土地区 施工工期 围护结构 能力强 受压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拱形布置的双排桩基坑围护结构,涉及一种搅拌桩结合双排桩的、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基坑围护结构体系。该基坑围护体系包括双排桩围护结构、搅拌桩、压顶梁、连梁(对于大跨度基坑,还可设有基坑内支撑)。压顶梁沿平行基坑边缘方向布置在双排桩的内外排桩上,连梁用于连接内外排桩。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搅拌桩和双排桩均采用拱形布置,拱底与坑内支撑相连接,充分发挥拱形结构受压能力强的特点,提升基坑围护结构的刚度和安全性,实现基坑无内支撑或大跨度无内支撑,减少基坑内部支撑数量,降低造价,缩短施工工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基坑围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如何保证基坑的稳定性、控制基坑支护的变形、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设计、施工和岩土工程科研人员的重视。双排桩围护结构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围护结构形式,由于其前后排桩合理的受力分担,具有较强的变形抵抗能力,目前已在软土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应用。对于较小尺寸的基坑,传统双排桩维护体系的成本较重力坝高。对于大尺寸基坑,传统双排桩围护体系的抗变形能力相较于排桩结合水平支撑体系弱。目前也有部分工程采用双排桩结合水平支撑体系的施工方式。此种方式不仅成本高,基坑内的出土空间也被水平支撑所挤占,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拱形形式的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其能够在同等成本下提高传统双排桩支护形式的抗变形能力并提高基坑出土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两部分:格构式重力墙7和双排桩。格构式重力墙7由多个搅拌桩3加固体组成,该多个搅拌桩3采用拱形格栅布置形成拱形的格构式重力墙7整体。搅拌桩加固体由双轴或三轴搅拌桩机对原状土体进行加固形成,作为双排桩与软土之间的传力媒介。双排桩在形成的格构式重力墙7中钻孔并成桩。其中,双排桩分为靠近基坑内部的前排桩1和远离基坑内部的后排桩2,前后排桩的间距和桩距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前排桩间通过压顶梁4联接,后排桩间通过另一道压顶梁4联接,前后排桩间通过连梁5联接,整个双排桩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的整体。前排桩1、后排桩2及其上的压顶梁4分别形成拱形结构。
当基坑规模较大时,可在拱形结构两端设置内支撑6,如钢筋混凝土支撑或钢支撑,将拱形结构的轴力分散传导至周边土体。
具体地,所述的格构式重力墙7采用拱形平行布置;所述前排桩1和后排桩2采用拱形平行布置,且拱圈的外形与格构式重力墙7外形相吻合,使具有整体一致性,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
具体地,所述的格构式重力墙7包括但不限于由二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五轴搅拌桩、六轴搅拌桩或旋喷桩构成。
具体地,所述双排桩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方桩、管桩或预应力桩等。
具体地,基坑内部支撑直接承受双排桩拱形结构所传递的轴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到的地面亦可用于放坡后的地面。
具体地,拱形双排桩的拱形范围内不设置内支撑。
具体地,基坑内部可在紧贴前排桩的位置预留部分土体以保证开挖变形的要求。
具体地,拱形双排桩与普通双排桩或单排桩的联接处,采用密集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
本新型实用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对双排桩进行拱形布置和两端支撑,在同等成本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双排桩的抗弯刚度,在同等抗弯要求下可降低施工成本,更有效地控制围护体变形。本实用新型由于利用了拱圈的自支撑作用,可有效减少基坑内部的支撑数量,为基坑出土以及建筑物的快速施工提供了方便。同时拱形结构可与少量内支撑结合,更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扩大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上海市地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未经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上海市地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004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桩基水下灌注砼防止堵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节能型承台冬季保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