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雷型穿刺绝缘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1543.8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34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江尚;吴臻;姜正德;黄云龙;毛和君;徐凤乾;江伟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20 | 分类号: | H01B17/20;H01B17/46;H01B17/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陈勇 |
地址: | 324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上座 防雷 穿刺 压线板 绝缘子 绝缘子装置 针式绝缘子 防雷击断线 夹板 螺栓 本实用新型 绝缘导线夹 导电底座 绝缘导线 雷击断线 电连接 引流棒 雷击 上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雷型穿刺绝缘子装置,旨在提供一种可有效改善目前使用防雷针式绝缘子的线路遭受雷击后,容易产生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故障的问题的防雷型穿刺绝缘子装置。它包括防雷针式绝缘子及防雷击断线装置,防雷针式绝缘子包括绝缘子、设置在绝缘子下端的导电底座、设置在绝缘子上端的导电上座、位于导电上座的上方并通过螺栓与导电上座上连接的穿刺夹板及与导电上座电连接的引流棒;防雷击断线装置包括两个用于将绝缘导线夹紧固定在导电上座上的导线压线板,两个导线压线板位于导电上座的上方,且穿刺夹板位于两个导线压线板之间,导线压线板通过螺栓与导电上座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金具在绝缘架空线路中的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雷型穿刺绝缘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以来,应绝缘化指标要求绝缘架空线路在中压网架中得到大力推广,经过几年的改造,绝缘导线在配网线路中已占主导。绝缘导线的应用使得线路的耐雷水平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自带避雷器而又免于剥除绝缘层的防雷针式绝缘子被实用新型并广泛应用,其具备针式绝缘子(固定导线、使导线与电线杆的横担等绝缘)与避雷器(释放雷电流、保护导线、瓷瓶等设备)的双重作用。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目前常见的防雷针式绝缘子,其包括绝缘子1.2、设置在绝缘子下端的导电底座1.1、设置在绝缘子上端的导电上座1.3、位于导电上座的上方并通过螺栓与导电上座上连接的穿刺夹板1.4及与导电上座电连接的引流棒1.5,引流棒的一端与导电上座电连接,引流棒的另一端与导电底座之间形成放电间隙,穿刺夹板与导电上座上均具有穿刺齿1.6。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230809U,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实用新型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多功能防雷针式绝缘子。
如图1、图2所示,目前的防雷针式绝缘子通过导电底座安装在电线杆的横担3上,其都采用穿刺夹板将绝缘导线2压紧固定在导电上座上,也就是说,穿刺夹板对应的绝缘导线部位即为绝缘导线的固定点;同时,防雷针式绝缘子采用穿刺型结构(穿刺夹板)可穿透安装在穿刺夹板与绝缘子上端的导电上座之间的导线绝缘层形成电气连接(即穿刺夹板的穿刺齿1.6穿透导线绝缘层,穿刺夹板的穿刺齿穿透导线绝缘层的部位成为导线穿刺点),并利用独特的引流棒与绝缘子上端的导电上座紧密相连,引流棒另一端为放电端并与绝缘子下端的导电底座之间形成放电间隙。在正常状态下,防雷针式绝缘子的放电间隙不动作,绝缘导线可靠固定并使导线与横担等接地体绝缘,实现针式绝缘子的功能;在绝缘导线遭受雷击时,引流棒与与导电底座之间的放电间隙才能被击穿,形成短路通道,将雷电流释放至大地,保护设备实现防雷的功能。
目前的防雷针式绝缘子从理论上分析,其绝缘子与避雷器的两个功能似乎并无问题,并且将绝缘子与避雷器合二为一,减少了设备,给配网的施工、运维等工作带来便捷;但实用新型人发现在防雷针式绝缘子应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故障较多,而且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线点始终断在同一点,即防雷针式绝缘子的导线穿刺点;断线故障频发给抢修、运维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
对此,实用新型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与分析查找是什么原因造成使用防雷针式绝缘子的线路遭受雷击后,容易产生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故障,并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线点始终断在同一点,即防雷针式绝缘子的导线穿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15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