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可吸收组织夹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5251.1 | 申请日: | 201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53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康蒂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2 | 分类号: | A61B17/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层 套管 组织夹 夹壁 本实用新型 可吸收 推杆 改进型 延伸臂 夹齿 医疗器械领域 可吸收材料 闭合 人体组织 上下交错 垂直的 定位槽 固定臂 施夹钳 条形夹 错开 夹缝 管腔 卡槽 卡块 容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可吸收组织夹,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可吸收组织夹,包括套管、内层夹、外层夹和推杆,套管的前端设有两个延伸臂,在套管与两个延伸臂相垂直的方向上还设有两个固定臂,套管的后端设有卡槽和定位槽;内层夹为“U”形结构,在内层夹的两侧夹壁上均设有沿夹壁方向分布的条形夹齿,每一侧夹壁上相邻的夹齿相互上下交错,且两侧夹壁上对应的夹齿相互错开,内层夹的后部还设有卡块;内层夹、外层夹和推杆依次设于套管内,外层夹的中间具有能够容纳内层夹的夹缝,且内层夹和外层夹均由可吸收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组织夹与施夹钳连接简单方便,便于操作,对人体组织管腔闭合更加紧密稳定,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内管组织结扎夹,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血管或胆管等人体内管状组织改进型可吸收组织夹。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微创手术中,通常采用金属钛结扎夹或可吸收结扎夹来闭合血管或胆管等人体内管状组织。金属钛结扎夹由于其金属特性使得其在使用后会带来褚多弊端。例如:手术中碰到使用电凝器电凝时容易传导电流而损伤组织;术后被夹闭组织水肿逐渐消退,结扎夹容易出现松动、游移、过早脱落等现象,起不到应有的结扎闭合作用,造成胆漏或出血引起腹腔感染等情况;在影像学检查中还易产生干扰,影响诊断准确性;以及异物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潜在危害等等。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外可吸收结扎夹的成功研发上市,推动了结扎夹的技术进步,并获得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同与好评。经临床研究证明:可吸收结扎夹不但克服了金属钛结扎夹使用后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在闭合管状组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国内医疗市场上使用的可吸收组织夹大多采用V形结构,使用专用施夹钳使V形的组织夹前端的倒齿啮合而使组织闭合,但这种结构的组织夹存在组织闭合不紧密,容易发生血液或胆液泄漏等问题。还有一种可吸收组织夹采用内外两层结构构成,使用时,内外夹安装在套筒内,套筒内还设有用于推动外层夹的活塞装置,使用时,通过专用施夹钳施加推力,通过活塞装置将外层夹顶出而夹闭内层夹,从而使管腔闭合;这种组织夹对管腔的闭合相对更加紧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1、组织夹与专用施夹钳连接较为麻烦,使用时需要人工找准位置;2、内层夹上的齿形布置不够合理;3、内层夹与外层夹的降解速度不一致,植入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松动、过早脱落等问题。
发明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可吸收组织夹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可吸收组织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组织夹与施夹钳连接更加简单方便,便于操作,内层夹的夹齿相互交错设置,对人体组织管腔闭合更加紧密稳定,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同时内层夹与外层夹能够同步降解,避免了组织夹过早脱落的风险。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型可吸收组织夹,包括套管、内层夹、外层夹和推杆,所述的套管的前端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用于放置内层夹的延伸臂,在套管与两个延伸臂相垂直的方向上还设有两个对称布置、用于固定住内层夹的固定臂,所述的套管的后端设有用于与施夹钳连接的卡槽和定位槽;所述的内层夹为“U”形结构,在内层夹的两侧夹壁上均设有沿夹壁方向分布的条形夹齿,每一侧夹壁上相邻的夹齿相互上下交错,且两侧夹壁上对应的夹齿相互错开,所述的内层夹的后部还设有能够与固定臂相卡固的卡块;所述的内层夹、外层夹和推杆依次设于套管内,外层夹的中间具有能够容纳内层夹的夹缝,且内层夹和外层夹均由可吸收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内层夹两侧夹壁上的相邻夹齿之间还设有镂空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臂上还设有能够与内层夹上的卡块相配合的卡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推杆的外周还设有与套管内壁紧密贴合的弹性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康蒂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康蒂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52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囊加压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外科用介入术后压迫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