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打磨的微电极阵列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18188.7 | 申请日: | 201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05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梁波;蔡宇;朱琴;叶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B81B1/00;B81B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电极 电路板 电极触点 电极 微电极阵列 上表面 绝缘 环氧树脂封装 本实用新型 外部触点 打磨 传感器领域 上表面中心 触点阵列 高效利用 尖端延伸 内部导线 使用效率 周向边缘 便捷度 电连接 固定件 研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打磨的微电极阵列,属于传感器领域。微电极阵列包括电极引出电路板和微电极簇,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中心设有若干个相互绝缘的电极触点组成的触点阵列,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沿周向边缘分布有若干个相互绝缘的外部触点,每个电极触点通过内部导线最多与1个外部触点相连;微电极簇由多根相互绝缘分离的微电极组成,通过环氧树脂封装固定在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每根微电极呈线形,末端通过固定件固定于一个电极触点上且微电极与电极触点构成电连接,尖端延伸至环氧树脂封装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微电极的高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和便捷度,在微电极研究领域有着较好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电极的封装技术,属于传感器领域。
背景技术
细胞水平的活性物质检测能够反应细胞的真实生理活动,能够精准有效的获得活性物质的释放信息,在药物反应研究和细胞应激性研究中有着大量应用。但是这一领域一直以来是电化学检测中的难点,主要困难在于细胞水平空间小、活性物质浓度低,一般的检测电极尺寸很难靠近细胞表面,细胞活性物质释放之后在空间之中快速扩散,到达电极表面时浓度非常低,难以产生有效的电化学反应电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微电极进行检测。
微电极通常指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微电极,微电极阵列是由多根微电极组成的阵列结构,微电极和微电极阵列常用于微纳检测领域,其优点是响应速度快、检测限低以及微小范围内的检测,能够贴近细胞表面或者插入细胞内部,能够检测到活性物质的释放。同时,由于微电极微小的尺寸,微电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封装。目前使用较多的微电极往往使用玻璃进行封装,微电极材料多为金属细丝,在熔融态玻璃中插入金属细丝,冷却后便可以得到封装好的单根金属微电极。但是该种方法封装难度较高,成本较贵,难以定制化,只能封装特定材料的金属丝。而微电极阵列则较多使用的是平面MEA,在玻璃片表面喷涂金颗粒,形成特定形状微电极及导线,但是MEA制作也较为复杂,成本昂贵,且电极材料往往为金,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除此之外,它们都有着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导致实验难度较高,极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微电极封装难度较高、无法重复利用等问题,并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可打磨的微电极阵列。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是:现有的微电极阵列的封装方式较为复杂且成本昂贵,可重复性低,所以选择环氧树脂作为封装材料,其本身固化时间快,操作简便,同时固体状态下方便打磨,可以重复使用。环氧树脂常温下为液态,在5摄氏度至35摄氏度状态下能保持形状稳定,通过加入不同的固化剂,可以在0-180摄氏度下固化,所以常温状态下环氧树脂也可以固化,大大简化了加工条件,同时不耐高温的微电极材料例如碳纤维等也可以进行封装。固化完成后的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好,化学稳定性好,绝缘性能好,但同时也可以进行打磨,通过打磨可以对封装电极的尺寸进行调整,不断暴露出新的微电极横截面,实现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打磨的微电极阵列,其包括电极引出电路板和微电极簇,所述的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中心设有若干个相互绝缘的电极触点组成的触点阵列,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沿周向边缘分布有若干个相互绝缘的外部触点,每个所述的电极触点通过内部导线最多与1个外部触点相连;所述的微电极簇由多根相互绝缘分离的微电极组成,通过环氧树脂封装固定在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每根微电极呈线形,末端通过固定件固定于一个电极触点上且微电极与电极触点构成电连接,尖端延伸至环氧树脂封装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中,微电极与电极引出电路板相连接的一端称其为末端,另一端称其为尖端。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如下若干优选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的微电极簇中的微电极均与电极引出电路板的上表面垂直。
作为优选,所述的微电极簇中的微电极尖端聚拢,微电极簇呈锥形,不同微电极之间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181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在线连续检测催化剂反应液pH值的装置
- 下一篇:特定离子检测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