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协同脱汞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21498.4 | 申请日: | 2018-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24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东;李娟;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B01D53/32;B01D53/64;B01D53/75;B01D53/76;B01D53/78;B03C3/017;F23J15/02;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韩正玉;徐冬涛 |
地址: | 21004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电除尘器 输出端 粉煤灰表面 脱硫塔 活化 本实用新型 处理装置 燃煤锅炉 脱硫废水 空预器 零排放 喷雾塔 协同 控制技术领域 喉管 烟气污染物 活性炭 运行成本 粉煤灰 废水槽 塔顶部 喷雾 脱硫 雾化 斜槽 喷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协同脱汞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属于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燃煤锅炉、SCR脱硝、高压电除尘器和脱硫塔,所述的燃煤锅炉通过SCR脱硝和空预器相连,所述的空预器通过管线a与高压电除尘器相连,高压电除尘器中部的一个输出端与脱硫塔的底部相连;所述的高压电除尘器底部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粉煤灰斜槽和喉管与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相连,所述的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顶部输出端通过管线b与管线a相连,所述的脱硫塔底端的输出端依次通过脱硫废水槽和雾化站与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相连。本实用新型脱汞技术与现有的脱汞技术相比,克服了活性炭喷射脱汞技术运行成本高昂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协同脱汞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电厂燃烧排放的汞是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控制和减缓Hg排放的主要领域,由于Hg具有高挥发性、易迁移性、大危害性和常年累积性等特点,因此对Hg的控制势在必行。目前对Hg的控制手段主要有: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脱汞技术,入炉煤添加剂脱汞技术,氧化脱汞技术,吸附剂脱汞以及优化锅炉运行参数脱汞技术等。
燃煤烟气中Hg的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当炉膛温度高于800℃时,煤中的汞元素多以单质态Hg0存在于烟气中,残留在灰渣中的Hg含量不足2%。燃煤烟气中的Hg0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后,一部分Hg0在氧化性氛围中被氧化成Hg2+;一部分Hg0和Hg2+吸附在粉煤灰表面,形成颗粒态HgP,但大多数的Hg仍以单质态Hg形式存在于烟气中。
由于Hg在烟气中有多种存在形态,所以需要按照不同形态的脱除原理将其去除。由于Hg2+极易溶于水,利用可溶性将其去除;HgP利用除尘设备脱除;Hg0的去除原理是利用化学氧化法,先将Hg0氧化为Hg2+,再利用Hg2+可溶性将其去除。
基于现有的脱汞技术,对于入炉煤添加剂脱汞技术,仅对安装SCR和烟气脱硫的机组有效,且需考虑卤族元素的后续影响;氧化脱汞技术因需引入氧化剂,新元素的加入影响设备的运行,且氧化剂消耗量受SO2浓度的影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活性炭喷射吸附脱汞技术,但此技术存在活性炭再生困难,运行成本高,粉煤灰再利用受影响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燃煤电厂烟气Hg排放不达标和运行费用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协同脱汞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技术是在原有燃煤烟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在塔内加入粉煤灰和脱硫废液,并在塔内实现粉煤灰的活化改性,活化后的粉煤灰在风机和塔内流场的作用下从塔顶部进入高压电除尘器,实现部分单质Hg的氧化,并去除Hgp。氧化态Hg在脱硫系统中得以有效去除,但脱硫后烟气中含有大量的Hg0,脱硫塔上部的电除雾器可有效去除气溶胶,并实现Hg0的协同脱除。该技术无需对原有烟气控制系统进行大的改变就能实现Hg的超净排放,同时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和粉煤灰以废治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协同脱汞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燃煤锅炉、SCR脱硝、高压电除尘器和脱硫塔,所述的燃煤锅炉通过SCR脱硝和空预器相连,所述的空预器通过管线a与高压电除尘器相连,高压电除尘器中部的一个输出端与脱硫塔的底部相连;所述的高压电除尘器底部的输出端依次通过粉煤灰斜槽和喉管与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相连,所述的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顶部输出端通过管线b与管线a相连,所述的脱硫塔底端的输出端依次通过脱硫废水槽和雾化站与粉煤灰表面活化喷雾塔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214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