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路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50014.9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71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赵秀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巽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流管 环路热管 扁管 微通道冷凝器 气体管线 液体管线 冷凝器 电力电子产品 本实用新型 大功率散热 流动稳定性 工质流动 散热能力 散热温差 散热问题 压力损失 补偿器 开口端 微通道 蒸发器 减小 连通 | ||
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气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至少一根扁管,所述扁管内沿工质流动方向具有多根微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每根所述扁管的两开口端,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气体管线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液体管线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环路热管的流动稳定性增强,压力损失降低,散热能力及效率大大提高,散热温差减小,特别适合大功率散热需求,为电力电子产品日益严峻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尤其是一种环路热管。
背景技术
环路热管是为满足航天器日益复杂而苛刻的热控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优秀热控产品。环路热管不仅具备传统热管的一系列优点,而且具有传热能力大,传热温差小,对重力不敏感等优势。因此环路热管特别适合解决地面设备的高效散热问题,尤其是高功率电力电子产品日益严峻的散热问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环路热管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蒸发器、气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这五个部分依次连接,构成闭合环路,其内部有工质循环流动。当蒸发器吸热时,液态工质在位于蒸发器内的毛细结构表面汽化,从而产生工质循环的驱动力。因为该驱动力通常不足0.1Mpa,所以,过高的压力损失会严重降低环路热管的传热能力和传热效率,致使其冷热两端温差增大。该问题在环路热管传输热量较大时尤其突出。而冷凝器内的压力损失是整个环路热管压力损失的最主要来源。
目前可见报道的环路热管冷凝器基本采用两种形式:圆管式和小平板刻槽式。圆管式冷凝器其管径通常在5mm以内,直接导致压力损失过大。而增大管径会加强重力对管内工质冷凝流动形态的影响,进而造成环路热管工作不稳定。圆管式冷凝器的另一个缺点是其外壁与散热翅片的结合工艺复杂,接触面积小,接触热阻高。而风冷换热系数低,当散热量较大时,需要很大的冷凝面积,工艺复杂,体积庞大,实际不适用。平板刻槽式冷凝器由于其工艺复杂,成本高,所以尺寸通常限制在100mm×100mm以内,适合采用水冷或制冷机等集中式冷源,传热量通常也较小。
综上所述,目前环路热管因受冷凝器结构限制,其传热量大、传热温差小等优势难以发挥,实际不能满足高功率散热需求。而微通道换热器工艺成熟、重量轻、成本低,应用于环路热管能够使环路热管克服上述缺陷用于解决地面应用中的高功率散热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环路热管因其冷凝器结构导致性能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环路热管,本实用新型环路热管使用微通道冷凝器。本实用新型环路热管的流动稳定性增强,压力损失降低,散热能力及效率大大提高,散热温差减小,特别适合大功率散热需求,为电力电子产品日益严峻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气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至少一根扁管,所述扁管内沿工质流动方向具有多根微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每根所述扁管的两开口端,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气体管线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液体管线相连通。
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具有单个或多个工质流程。
所述多个工质流程中包含的所述扁管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
所述第一集流管上沿轴向可设置一个或多个进气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沿轴向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出液管。
具有多根所述扁管的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气液分离的分液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巽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巽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500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热效果好的超薄热导管
- 下一篇:相变余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