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56699.8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03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杨;潘理杰;刘聪;杨章俊;王静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F01N3/3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张继巍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通道 喷射通道 排气分支 缸盖 气缸盖本体 二次空气 副空气 主空气 喷射 本实用新型 未燃HC 连通 进气分配 新鲜空气 转化效率 均匀性 侧板 进气 废气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布置在气缸盖本体侧板外表面上的主空气喷射通道、开设在气缸盖本体上的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用于连通每一个排气通道与主空气喷射通道的副空气喷射通道;每个排气通道均设置有两个排气分支,每一个排气通道的两个排气分支分别通过一个副空气喷射通道与主空气喷射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中各缸排气通道均布置有两个副空气喷射通道,且在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后部,距离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末端较劲,使废气中未燃HC和CO及时与新鲜空气发生反应;且各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单独进气,从而保证了排气通道进气分配的均匀性,提高了未燃HC和CO的转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零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多的排气后处理措施应用到汽油发动机中。对于进气道喷射的发动机,在冷启动工况时,为了保证发动机平稳启动,通常加浓混合气,这样将导致混合气在燃烧室内第一次燃烧时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大量的HC和CO,且此时未达到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起燃温度,对HC和CO的转化效率低,导致大量的HC和CO排放,恶化了发动机的排放性能。为了实现进气道喷射发动机有关HC和CO的排放性能改善,因此在加浓混合气第一次燃烧在燃烧室燃烧后,再从排气通道引入新鲜空气,使为充分燃烧而产生的CO和HC进行第二次燃烧,所涉及的引进新鲜空气喷射通道结构被称为二次空气喷射通道。
如图1所示,传统的二次空气喷射通道结构中各缸排气道仅有一个副空气喷射通道,且布置在排气道的分支前,距离排气道分支末端较远,不利于新鲜空气与废气中未燃HC和CO及时反应,还存在两个排气道分支之间进气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上均会导致未燃HC和CO转化效率低;并且,传统的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中副空气喷射通道从缸盖本体顶部钻孔而成,每一个副空气喷射通道靠近缸盖本体顶部的一端由堵头密封、另一端连接在排气通道的分支前,增加了加工成本和加工周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改善进气道喷射发动机HC和CO排放性能的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布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侧板外表面上的主空气喷射通道、开设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上的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用于连通每一个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主空气喷射通道的副空气喷射通道;每个所述排气通道均设置有两个排气分支,每一个所述排气通道的两个排气分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副空气喷射通道与主空气喷射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副空气喷射通道从气缸盖本体燃烧室底部对应的所述排气通道喉口伸入钻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主空气喷射通道。
进一步地,布置在所述气缸盖本体侧板外表面上的所述主空气喷射通道位于所述气缸盖本体的排气侧。
进一步地,所述主空气喷射通道的底平面与所述气缸盖本体底平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气缸盖本体高度的1/2~2/3。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通道的个数与气缸盖对应的缸体个数相等,且所述排气通道与缸体呈一一对应连通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中各缸排气通道均布置有两个副空气喷射通道,且在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后部,距离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末端较劲,使废气中未燃HC和CO及时与新鲜空气发生反应;且各排气通道的排气分支单独进气,从而保证了排气通道进气分配的均匀性,提高了未燃HC和CO的转化效率;
2)本实用新型二次空气喷射通道气缸盖中每一个副空气喷射通道从气缸盖本体燃烧室底部对应的排气通道喉口伸入钻孔连通排气通道与主空气喷射通道,节省了从气缸盖本体顶端机加后需要用堵头密封等后续工序,节省了成本及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566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