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84648.6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95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何彦昊;郭瑞军;王玉怀;王文飞;孙滨滨;于海军;王栋;马少斌;马登秀;戴文东;马玉虎;郑敏;孙海文;方军伟;马涛;杨涛;向宇;史凯兵;黄继东;丁明辉;刘爽;李怡;吴培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张芳 |
地址: | 750004 宁夏回***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保护壳 光功率测试 打光 通孔 辅助器 本实用新型 便携式智能 螺纹管 校验仪 变电站 光纤 红色滤光镜 背面固定 工作效率 携带方便 正面安装 闪光灯 手机 显示屏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包括手机保护壳体(2),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正面安装有手机,其特点是: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光功率测试模块(4),该光功率测试模块(4)上带有显示屏(3);其中在手机保护壳体(2)上和光功率测试模块(4)上靠近闪光灯(1)处分别设有通孔,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通孔上安装有打光辅助器,并且该打光辅助器从光功率测试模块(4)的通孔中穿过,该打光辅助器包括与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通孔连接的螺纹管(7),该螺纹管(7)通过红色滤光镜(6)与打光管(5)连接。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携带方便,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
背景技术
在以往从事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工作时,完成光纤校线和光功率测试常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用红光源装置对光纤进行校验,再用光功率计对光纤发光功率进行测试;另一种方法是用智能打光器,将红光源和光功率计进行功能整合,并且一次校验多根光纤。但此两种方法分别有缺陷之处。第一种方法需要购买两套设备,增加了经济成本。第二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智能打光器本身体积较大较重,不方便携带。而且存放时间过久后容易积灰,影响发光功率和数据精度。所以有必要在上述技术基础上,设计一种即可以将功能进行整合,又便于携带的光纤校验仪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携带方便并且能够提高现场工作效率的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
一种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包括手机保护壳体,在该手机保护壳体的正面安装有手机,其特别之处在于:在该手机保护壳体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光功率测试模块,该光功率测试模块上带有显示屏;其中在手机保护壳体上和光功率测试模块上靠近闪光灯处分别设有通孔,在该手机保护壳体的通孔上安装有打光辅助器,并且该打光辅助器从光功率测试模块的通孔中穿过,该打光辅助器包括与该手机保护壳体的通孔连接的螺纹管,该螺纹管通过红色滤光镜与打光管连接。
其中在通孔上设有内螺纹,而在螺纹管上设有外螺纹。
其中光功率测试模块的供电端通过充电线与手机的充电口连接。
其中还包括光源分析模块,该光源分析模块的光输入端伸入手机保护壳体的通孔内,并且该光源分析模块与所述的光功率测试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携带方便,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利用手机电池电源充电,保证持续工作能力。发光功率大,校线工作更加容易观察。光功率校验数据处理迅速,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光功率测试模块4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智能变电站光纤校验仪,包括手机保护壳体2,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正面安装有手机,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光功率测试模块4,该光功率测试模块4上带有显示屏3;其中在手机保护壳体2上和光功率测试模块4上靠近闪光灯1处分别设有通孔,在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通孔上安装有打光辅助器,并且该打光辅助器从光功率测试模块4的通孔中穿过,该打光辅助器包括与该手机保护壳体2的通孔连接的螺纹管7,该螺纹管7通过红色滤光镜6与打光管5连接。
其中在通孔上设有内螺纹,而在螺纹管7上设有外螺纹。其中光功率测试模块4的供电端通过充电线8与手机的充电口连接。利用手机本身电池供电,电压3.3V-5V,电流1A,满足充电要求。
其中进行光功率测试时,光功率测试模块的光源分析模块9,通过接收通孔通道光源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光功率测试模块4,采集分析过程参照图3。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宁夏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846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