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石墨烯取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88308.0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32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蒋旭;田瑞雪;李健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孙昱 |
地址: | 211805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暖器 壳体壁 本实用新型 取暖器壳体 热反射板 新型石墨 防护网 石墨烯 热电转化效率 远红外理疗 壳体结构 壳体内部 内部中空 低能耗 隔热层 加热管 散热层 中间层 正对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石墨烯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以及设置在取暖器壳体内部的加热管,其中取暖器壳体包括壳体壁和防护网,壳体壁包括设置在外层的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中间层的隔热层和设置在内层的热反射板,防护网正对热反射板设置并与壳体壁连接形成内部中空的壳体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取暖器具有低能耗、热电转化效率高、远红外理疗、升温速率快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石墨烯取暖器。
背景技术
智能感控、舒适安全、节能美观成为当今时代科技产品的主要指标,我国北方冬天气温在零下30℃。煤改电的发展趋势适应了未来绿色节能的环保理念。石墨烯电热膜、石墨烯墙暖、石墨烯地毯等产品应运而生。传统的取暖器产品的加热材料主要为电阻丝、石墨棒材料,在家用电压220V下功率为800-1000W,传统取暖器主要是功耗大、寿命短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石墨烯取暖器,通过取暖器结构的特定设计提升热能利用效率,提高发热源发热效能同时改变传统的热能传导方式,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墨烯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以及设置在取暖器壳体内部的加热管,其中取暖器壳体包括壳体壁和防护网,壳体壁包括设置在外层的石墨烯散热层,设置在中间层的隔热层和设置在内层的热反射板,防护网正对热反射板设置并与壳体壁连接形成内部中空的壳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所述加热管为以碳材料为发热源的加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取暖器壳体上还设置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与加热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取暖器壳体下方设置支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所述加热管包括管壳和封装在管壳中的加热膜,管壳中填充氮气或惰性气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所述支架为转轴式支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管壳的材料为石英、陶瓷、氧化铝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加热膜为石墨烯膜、石墨烯-碳纳米管膜、石墨烯-碳纤维膜、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膜中的任意一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转轴式支架下方设置有底座。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取暖器壳体上还设置有数字显示器和温控旋钮,所述数字显示器和温控旋钮均与温度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取暖器,壳体壁采用三层材料形成的结构,外层石墨烯散热层能够发挥良好的散热作用,保证取暖器壳体外表面处于较低的温度,中间层隔热层能够很好的保证加热管发出的热量被最大程度通过热反射板反射出去,防止了热量的无效流失,内层热反射板能够很好的将加热管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并且使得热能从特定方向(防护网方向)发射出去,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取暖器,通过温度控制器、数字显示器和温控旋钮的设置,实现了取暖器的智能化控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取暖程序,极大提升了应用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取暖器,加热管采用管壳内封装加热膜的形式,极大提升了发热效率,具有低能耗、热电转化效率高、远红外理疗、升温速率快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材料以石墨烯为主的碳材料制备发热膜,比原有取暖器功率降低一倍以上,以热辐射的能量传播方式取代原有的热传导传递形式,远红外光波与人体内的血液内细胞分子共振达到理疗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的石墨烯取暖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88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