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加热竖窑的余热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93067.9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72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伟;罗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通盛矿冶设备制造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热管道 蛇形 冷却段 耐磨浇注料 换热装置 电加热 预热段 预制件 余热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 底端 竖直 余热利用效率 网格状结构 竖直通道 下行通道 出风口 加热段 进风口 锚固件 网格状 纵横交错 窑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竖窑的余热利用装置,电加热竖窑的预热段和冷却段分别设有换热装置,加热段的窑壁内设有竖直耐热管道;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耐磨浇注料预制件、蛇形耐热管道及锚固件,耐磨浇注料预制件在预热段/冷却段内纵横交错设置多道,整体结构呈网格状,网格状结构之间的多个竖直通道为物料下行通道;每道耐磨浇注料预制件中分别设蛇形耐热管道;预热段中,蛇形耐热管道的顶端设出风口,蛇形耐热管道的底端通过竖直耐热管道连接冷却段内蛇形耐热管道的顶端,冷却段内蛇形耐热管道的底端设进风口。本实用新型大大增加了换热装置与物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余热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煅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竖窑的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竖窑中,余热利用装置用于将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当前,我国窑炉生产普遍存在能源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已经成为我国窑炉改造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电加热竖窑使用清洁能源——电作为热源,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电加热竖窑对物料进行加热时,无需添加燃料或助燃剂等,减少了废气排放,同时,烟气中的粉尘也大大减少,无需脱硫、脱硝工序。
现有的电加热竖窑余热利用装置通常使用强制换热装置,但普遍存在装置结构复杂,安装繁琐,热利用率低的缺点。授权公告号为CN 207247873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竖窑物料强制换热装置”,包括预热带物料换热装置、冷却带物料换热装置、热风管道;预热带物料换热装置包括耐热管道、锚固件、浇注料,耐热管道通过锚固件固定在浇注料内部,安装在竖窑的预热区,耐热管道一端设有冷风出风口,另一端设有热风进风口,热风进风口通过法兰与热风管道相连;冷却带物料换热装置包括耐热管道、锚固件、浇注料,耐热管道通过锚固件固定在浇注料内部,安装在竖窑的冷却区,耐热管道一端设有热风出风口,另一端设有冷风进风口,热风出风口通过法兰与热风管道相连。使二次风冷却物料以及热烟气预热物料的工序能够进行,提高物料的加热效率,实现能源循环利用。但是,由于其预热带物料换热装置、冷却带物料换热装置只沿窑壁安装,耐热管道路径较短,因此换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竖窑的余热利用装置,将安装于预热段、冷却段内的换热装置由单片组成的环形结构改进为纵横交错设置的网格状结构,相应的蛇形耐热管道也在预热段及冷却段内呈网格状设置,大大增加了换热装置与物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余热利用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加热竖窑的余热利用装置,所述电加热竖窑自上至下依次设加料段、预热段、加热段、冷却段及出料段;所述预热段和冷却段分别设有预热段换热装置、冷却段换热装置,加热段的窑壁内设有多道竖直耐热管道;所述预热段换热装置、冷却段换热装置均包括耐磨浇注料预制件、蛇形耐热管道及锚固件,耐磨浇注料预制件在预热段/冷却段内纵横交错设置多道,整体结构呈网格状,网格状结构之间的多个竖直通道为物料下行通道;每道耐磨浇注料预制件中分别设蛇形耐热管道,纵、横方向耐磨浇注料预制件中的蛇形耐热管道交错设置;蛇形耐热管道通过锚固件固定在耐磨浇注料预制件的预留孔中;预热段中,蛇形耐热管道的顶端设出风口,蛇形耐热管道的底端通过对应的竖直耐热管道连接冷却段内对应的蛇形耐热管道的顶端,冷却段内蛇形耐热管道的底端设进风口。
所述竖直耐热管道为多层结构,最内层为耐热钢管,耐热钢管外部包覆数层耐火纤维毯;竖直耐热管道通过锚固件固定在加热段的窑壁内。
所述耐磨浇注料预制件由刚玉质耐磨浇注料制成,通过锚固件与窑壁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通盛矿冶设备制造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通盛矿冶设备制造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930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