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舱温度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299420.4 | 申请日: | 201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5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博;陈德民;王西金;李杰;樊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优路通汽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35;B60L58/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赵永伟 |
地址: | 274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舱 蓄电池 排风口 进气口 排风扇 电动汽车蓄电池 温度调节装置 加热器 温度传感器 散热管 本实用新型 高低变化 实时控制 使用寿命 控制器 侧面 电池舱 矩形体 保证 | ||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舱温度调节装置,包括蓄电池舱,蓄电池舱为矩形体,蓄电池舱的侧面开设有进气口和排风口,进气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排风口内设置带有排风扇,蓄电池舱内设置散热管,散热管接加热器,蓄电池舱内还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排风扇和加热器接控制器。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时控制蓄电池舱内的温度,保证了蓄电池在电池舱内处于适合的环境温度,防止了蓄电池因为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受到损坏,保证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舱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飞跃式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环保节能是发展的优势,但是和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在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温度对蓄电池影响,温度高了会使蓄电池内部反应不稳定,导致蓄电池膨胀变形或燃烧爆炸;温度低了会降低蓄电池的蓄电容量,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会大大减小,所以恶劣温度环境会导致动力电池的寿命大大缩短,如果更换电池,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舱温度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时控制蓄电池舱内的温度,保证了蓄电池在电池舱内处于适合的环境温度,防止了蓄电池因为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受到损坏,保证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蓄电池舱,蓄电池舱为矩形体,蓄电池舱的侧面开设有进气口和排风口,进气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排风口内设置带有排风扇。蓄电池舱内设置散热管,散热管接加热器,蓄电池舱内还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排风扇和加热器连接控制器。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进气口内设置有吸风扇,吸风扇接控制器。所述的散热管均匀的设置在蓄电池舱的内表面上。所述的散热管均匀的设置在蓄电池舱内的底部。所述的加热器是电加热器或燃油加热器。所述的控制器为可编程序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蓄电池舱内的温度,当蓄电池舱内的温度低于控制器的初始温度设定下限值时,温度传感器把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启动,加热器通过散热管将热量传递至蓄电池舱内,直到提高至设定的初始温度上限值,加热器停止工作。当蓄电池舱内的温度高于控制器的初始温度设定上限值时,温度传感器把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启动排风扇,进气口和排风口分别位于蓄电池舱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排风扇把热空气通过排风口排出,冷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蓄电池舱,从而降低蓄电池舱内的温度,降低蓄电池所处的温度直到达到预设的初始温度下限值,排风扇停止工作。控制结构原理简单快捷,实现了实时控制蓄电池舱内的温度,保证了蓄电池在电池舱内处于适合的环境温度,防止了蓄电池因为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受到损坏,从而保证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优路通汽配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优路通汽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2994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