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回流泵涡流充氧阻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27738.9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6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于富友;孙绪强;李培明;陈永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昌邑海洋水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潍坊博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44 | 代理人: | 张丽丽 |
地址: | 2613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泵 涡流 充氧 内回流泵 涡流阻尼 阻尼装置 好氧池 进水口 缺氧池 本实用新型 负压状态 构筑物 出水口 低水位 反硝化 高水位 剪切力 进水区 缺氧区 漩涡 水体 墙壁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回流泵涡流充氧阻尼装置,包括安装在低水位好氧池和高水位缺氧池之间构筑物墙壁上的回流泵,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好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缺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上方安装有涡流阻尼罩;涡流阻尼罩破坏在负压状态下回流泵进水区水体的剪切力,有效阻止了涡流的产生,避免了漩涡充氧,保证了缺氧区反硝化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回流到缺氧池内液体被充氧的阻尼装置,防止内回流泵涡流充氧至缺氧池内,保证缺氧池内反硝化正常运行。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往往会将加大内回流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需要加大内回流就必须添加内回流泵。在原来设计的构筑物墙壁的墙壁上开口安装回流泵与回流管线,将好氧区末端溶解氧较低的混合液回流到缺氧区(反硝化段),在缺氧条件下实现反硝化进行脱氮,是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取的方法。因为好氧区的水位比缺氧区的水位低,这种做法安装的内回流泵在好氧区液面下很浅,内回流泵运行时会在泵前进水区形成负压,很容易形成漩涡(涡流),如图3所示,一旦形成漩涡,就会将空气带入液体内造成充氧,导致缺氧区溶解氧偏高,对缺氧区的脱氮产生不利影响。
潜水回流泵主要用于污水处理环保工程等行业,可用于排送带固体颗粒及纤维的污水、回流污泥、废水。潜水回流泵为二级污水处理厂混合液回流、反硝化脱氮的专用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好氧区液体平稳回流到缺氧区、避免缺氧区溶解氧偏高的内回流泵涡流充氧阻尼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内回流泵涡流充氧阻尼装置,包括安装在低水位好氧池和高水位缺氧池之间构筑物墙壁上的回流泵,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好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缺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上方安装有涡流阻尼罩。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涡流阻尼罩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回流泵进水口上方的上罩板,所述上罩板的顶端面自中央向两侧呈下垂弧面延伸,所述上罩板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侧挡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侧挡板为三角形侧挡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罩板远离所述回流泵的自由端安装有前挡板。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内回流泵涡流充氧阻尼装置,包括安装在低水位好氧池和高水位缺氧池之间构筑物墙壁上的回流泵,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好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缺氧池内,所述回流泵的进水口上方安装有涡流阻尼罩;涡流阻尼罩破坏在负压状态下回流泵进水区水体的剪切力,有效阻止了涡流的产生,避免了漩涡充氧,保证了缺氧区反硝化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在进水口前方产生涡流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1-好氧池;12-缺氧池;13-构筑物墙壁;2-回流泵;31-上罩板;32-侧挡板;33-前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昌邑海洋水业有限公司,未经昌邑海洋水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277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生化性碳源开发及前置脱氮系统
- 下一篇:生活污水三级厌氧发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