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减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30362.7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73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克;聂京凯;侯东;孔晓峰;王斌;刘主光;易永利;樊超;田一;刘晓圣;何强;李天飞;陈新;韩钰;朱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33 | 分类号: | H01F27/3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 减振结构 隔音减振层 缓冲层 本实用新型 隔声层 减振 贴附 橡胶 填充物 降噪功能 空腔内部 连接设备 密封腔体 双重作用 振动水平 对设备 多层 填充 结实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音减振结构,该隔音减振结构包括:缓冲层、隔音减振层、橡胶隔声层,其中,缓冲层包括多个密封腔体;隔音减振层的一侧贴附于缓冲层的一侧,隔音减振层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部填充有隔音减振填充物;橡胶隔声层的一侧贴附于隔音减振层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音减振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结实耐用的特点的优点,通过多层隔音减振结构实现了良好的隔音和减振的双重作用,可有效降低其所连接设备的振动水平,实现了对设备本体的降噪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音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音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噪声污染是当今社会四大污染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变电站的噪声问题由来已久。变电站的主要噪声源为变压器,变压器的铁心在工作时由于磁致伸缩作用而产生周期性振动和噪声。
变电站的噪声控制主要采用辅助噪声控制措施,如采用吸声材料、隔声构件、消声装置、隔声罩等,有效阻隔噪声传播途径。但辅助降噪成本较高,而且会带来设备散热不佳、检修困难等问题,也无法实现变压器本体的降噪。而目前降低变压器本体振动与噪声的常用手段是在变压器身下安装隔振器,通过将刚性连接改造为弹性连接,降低铁心的振动向外界传播。变压器铁心振动噪声向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通过变压器器身与油箱外壳的刚性连接向外传播;其二,通过器身-变压器油-油箱的途径向外传播,且第二条噪声传播路径是变压器噪声传播的主要途径,隔振器的设置虽然能够对第一条传播途径产生作用,但对第二条传播途径无明显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音减振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变电站在变压器身下安装隔振器的隔音减振方法,无法对通过器身-变压器油- 油箱的噪声传播产生作用,变压器整体的减振降噪效果较差等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音减振结构,包括:缓冲层、隔音减振层、橡胶隔声层,其中,所述缓冲层包括多个密封腔体;所述隔音减振层的一侧贴附于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隔音减振层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填充有隔音减振填充物;所述橡胶隔声层的一侧贴附于所述隔音减振层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密封腔体为耐油橡胶制成的橡胶气囊。
可选地,所述隔音减振填充物为非牛顿流体填充物。
可选地,所述非牛顿流体填充物为胀塑性流体材料。
可选地,所述橡胶隔声层为高阻尼耐油橡胶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橡胶隔声层及所述缓冲层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氟橡胶、氟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丙烯酸酯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混合而成。
可选地,所述缓冲层、隔音减振层及橡胶隔声层之间采用胶黏剂粘合。
可选地,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0.5mm-5mm。
可选地,所述隔音减振层的厚度为0.5mm-100mm。
可选地,所述橡胶隔声层的厚度为2mm-5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音减振结构,包括:具有多个密封腔体的缓冲层,贴附于缓冲层的隔音减振层,隔音减振层内设置有空腔,在空腔的内部填充有隔音减振填充物,贴附于隔音减振层的橡胶隔声层。橡胶隔声层减少了设备产生的噪声,隔音减振层的隔音减振填充物一方面吸收经过橡胶隔声层的噪声,另一方面隔音减振填充物的弹性起到减振的作用,提高了隔音减振的效果,缓冲层的密封空腔在受到外力时,发生弹性形变,进一步提高了减振效果,并且密封空腔内的气体有吸音作用,进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噪声传播,该隔音减振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结实耐用的特点,通过多层隔音减振结构实现了良好的隔音和减振的双重作用,可有效降低其所连接设备的振动水平,实现了对设备本体的降噪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303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