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分离沉沙颗粒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31251.8 | 申请日: | 2018-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60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君;王威;陈栋杰;刘洁;杨胜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集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6;C02F1/38;C02F1/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袁士林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轨道 快速分离 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 内进水口 上端 推流 进水口连接 纳米曝气管 减小装置 进气喷嘴 排出系统 微细气泡 混合物 搅动 出水口 供能量 结合物 内边缘 切线流 沉砂 底泥 浮力 耗能 内壁 外壁 污染 淤泥 泥沙 水体 悬浮 污染物 平衡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分离沉沙颗粒的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上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出水口,外壳的内侧的中端设置有螺旋轨道,螺旋轨道的上端设置有螺旋轨道进水口,螺旋轨道进水口与内进水口连接,内进水口通过接口与外进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快速分离沉沙颗粒的装置,采用螺旋轨道作为支撑内壁,有利于沉砂的收集,切线流进水口,有利于减小装置的外供能量,可减少沉沙所需的耗能,以螺旋轨道上的推流进气喷嘴推流,冲散底泥中的泥沙污染结合物,纳米曝气管可提供微细气泡,用于装置内边缘区域低密度、中密度污染混合物的搅拌、搅动、分离,并提供给装置内部旋转水体以微小浮力,确保与水密度相近的悬浮平衡的淤泥污染物能持续的向上流动而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分离沉沙颗粒的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发展建设与水资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城市环境建设中没有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再加上城市水资源的污染、河道清理不及时等,使得城市河道出现黑臭等现象,并且城市的河道长时间不清理,将导致有害物质释放。此外,有些城市河道的水循环能力比较差,水体沉沙较多,水体流动性比较弱,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生存的环境得不到改善,将影响城市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水体颜色逐渐变为绿色,进而出现黑臭现象。
造成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有:外源污染、内源污染、自净能力差、缺乏长效机制,由于以上一种或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导致水体黑臭,黑臭水体治理应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外源减排和内源清淤是基础与前提,水质净化是阶段性手段,水动力改善技术和生态恢复是长效保障措施。
外源阻断技术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针对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的水体,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对尚无条件进行截污纳管的污水,可在原位采用高效一级强化污水处理技术或工艺,避免污水直排对水体的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各种城市低影响开发(如海绵城市)技术、初期雨水控制技术和生态护岸技术等。水体周边垃圾的清理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内源控制技术主要为清淤疏浚技术,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抽干湖/河水后清淤;另一种是用挖泥船直接从水中清除淤泥。后者的应用范围较广,清淤疏浚能相对快速地改善水质,但清淤过程因扰动易导致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底泥疏浚后,需要对清淤的底泥进行处理处置,不能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国内,河清淤工程一般由环保型绞吸挖泥船清理出来的底泥,利用封闭管道输送至底泥存放地,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固化和资源化处理,现如今国内底泥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包括自然脱水干燥法、真空预压脱水法、土工管袋法、机械脱水法、搅拌固化法等。
自然脱水干燥法,施工工艺非常简单,直接处理成本最低,适合处理少量的、中低含水率的、无污染的原状底泥,其主要缺点是:脱水效率低,干燥周期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施工时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场地,施工质量受到天气条件所制约。
真空预压脱水法,利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底泥脱水施工工艺比较简单、直接处理成本相对较低,多用于施工作业面大、工期进度宽松、处理要求不高的无污染底泥处理工程,尤其对于有机质含量低、含沙量高、透水性好的底泥脱水比较有效,但其重要缺点是:施工周期较长,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场地,且对于含泥量大、细颗粒多、有机质高的底泥处理往往会造成土工布孔径堵塞,致使污泥长时间无法脱水干燥,且由于没有对底泥的有害物质进行固封和无害化处理,存在污染转移的潜在风险。
土工管袋法,对于有机质含量低、含沙量高、透水性好的底泥脱水比较有效。但其施工周期长,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场地堆放管袋,且对于含泥量大、有机质多的底泥处理往往会造成管带孔径堵塞,致使污泥长时间无法脱水干燥,且由于没有对底泥的有害物质进行固封和无害化处理,存在污染转移的潜在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集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集环境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312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