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60104.3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3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门志远;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皖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7/02 | 分类号: | H02G7/02;H02G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胡凯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夹板 耐张线夹 主体机壳 橡胶缓冲层 内部设置 线缆通孔 新型电力 穿线 滚珠 线缆 本实用新型 波纹型结构 凹槽内部 端部焊接 结构配合 线缆安装 线缆连接 滑动 安装板 波纹型 敞口式 开口部 圆弧形 敞口 内壁 左端 阻塞 磨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包括主体机壳,主体机壳左端设置有安装板,主体机壳内部设置有线缆通孔,线缆通孔上设置有开口部,线缆通孔内壁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插入滚珠,主体机壳端部焊接两块圆弧形的金属夹板,金属夹板内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层,橡胶缓冲层为波纹型结构,金属夹板末端设置有敞口段,通过在耐张线夹内部设置了滚珠,使得在进行穿线的时候,线缆可以更好的在内部滑动,避免了穿线过程造成阻塞,提高了线缆安装的效率,通过在端部设置金属夹板,敞口式的结构配合内部波纹型的橡胶缓冲层,避免了耐张线夹与线缆连接部位出现磨损,提高了对线缆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
背景技术
耐张线夹用于转角、接续,及终端的连接。螺旋铝包钢线具有极强的耐张强度,无集中应力,对光缆起到保护和辅助减振的作用。整套光缆耐张金具包括:耐张预绞丝、配套连接金具。耐张线夹用来将导线或避雷线固定在非直线杆塔耐张绝缘子串,起锚作用,亦用来固定拉线杆塔的拉线。耐张线夹按结构和安装条件的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耐张线夹要承受导线或避雷线的全部拉力,线夹握力不小于被安装导线或避雷线额定抗拉力的90,但不作为导电体。这类线夹在导线安装后还可以拆下,另行使用。该类线夹有螺栓型耐张线夹和楔型耐张线夹等。
申请号为CN201621088522.2,名称为一种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的实用新型专利,包括设置在电线杆上部两侧的第一耐张线夹和第二耐张线夹,电线杆与第一耐张线夹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串子,电线杆与第二耐张线夹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串子,第一绝缘串子的外端与第一耐张线夹的内端相连接,第二绝缘串子的外端与第二耐张线夹的内端相连接,第一耐张线夹上固定有第一导线,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过第一耐张线夹,第二耐张线夹的外端固定有第二导线,第一导线穿过第一耐张线夹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耐张线夹的下端,该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耐张线夹安装导线存在施工效率低、需要专用工具、零件容易从高空坠落和需要另外安装并沟线夹,以及需要安装额外导线的问题,且结构轻便,安装方便,提高了安装效率。
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在内部穿线的时候容易造成阻塞,导致穿线过程受阻,且线缆与耐张线夹连接部位容易受到磨损,因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电力用耐张线夹,包括主体机壳,所述主体机壳左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通过枢轴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有U型挂环,所述主体机壳内部设置有线缆通孔,所述线缆通孔上设置有开口部,所述线缆通孔内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插入滚珠,所述主体机壳上设置有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内部插入U型螺栓,所述U型螺栓上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主体机壳端部焊接两块圆弧形的金属夹板,所述金属夹板内部设置有橡胶缓冲层,所述橡胶缓冲层为波纹型结构,所述金属夹板末端设置有敞口段。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下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母与主体机壳连接部位设置有防滑垫圈。
进一步地,所述U型螺栓上设置有绝缘胶套,所述绝缘胶套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耐张线夹内部设置了滚珠,使得在进行穿线的时候,线缆可以更好的在内部滑动,避免了穿线过程造成阻塞,提高了线缆安装的效率,通过在端部设置金属夹板,敞口式的结构配合内部波纹型的橡胶缓冲层,避免了耐张线夹与线缆连接部位出现磨损,提高了对线缆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皖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皖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601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