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68049.2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69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葛凤龙;张辉明;张伯平;宁明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7/02 | 分类号: | F16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轮 从动轮 磁轭 电磁离合器 弹性件 壳体 本实用新型 电磁线圈 相对设置 接合 工作位 传动效率高 电磁力驱动 动力源连接 可移动地 主动轮轴 传动轴 弹性力 体积小 预压缩 顶推 断开 紧凑 通电 体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离合器,其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传动效率高,工作更加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离合器,包括壳体、主动轮、从动轮和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套装于所述壳体内的磁轭和套设于所述磁轭外的电磁线圈,所述主动轮轴向可移动地套设于与动力源连接的传动轴,所述执行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主动轮的一端接入所述壳体而与所述磁轭相对设置,另一端与所述从动轮相对设置,所述弹性件预压缩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壳体之间,以顶推所述主动轮保持在与所述从动轮接合的工作位;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所述主动轮在所述磁轭的电磁力驱动下,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运动至与所述从动轮断开接合的工作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离合器主要用于传动系统中,通过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的接合和分离来传递扭矩,完成传动系统的传动、停止和变速等工作。电磁离合器利用电磁原理控制磁性元件的吸合和分离,其工作方式一般分为断电分离和通电分离。
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离合器,多为摩擦片式,通过摩擦片的断开/接合实现动力的切断/传递。作为动力传递开关,电磁离合器在汽车上的传动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摩擦片式电磁离合器,存在诸如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较大、使用环境受限等缺点,而且这种离合器的传递扭矩受限、传动效率底。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电磁离合器,以简化结构、提高传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离合器,其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传动效率高,工作更加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壳体、主动轮、从动轮和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套装于所述壳体内的磁轭和套设于所述磁轭外的电磁线圈,所述主动轮轴向可移动地套设于与动力源连接的传动轴,所述执行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主动轮的一端接入所述壳体而与所述磁轭相对设置,另一端与所述从动轮相对设置,所述弹性件预压缩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壳体之间,以顶推所述主动轮保持在与所述从动轮接合的工作位;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所述主动轮在所述磁轭的电磁力驱动下,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运动至与所述从动轮断开接合的工作位。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离合器,采用断电结合式,在电磁线圈处于断电状态下,采用预压缩设置的弹性件顶推主动轮,以使得主动轮保持在与从动轮接合的工作位,实现动力传递;当需要断开动力传递时,电磁线圈通电,使得磁轭产生吸引主动轮的电磁力,以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驱动主动轮脱离从动轮,断开接合。相对于通电结合式,断电结合式的工作更为稳定可靠,使用寿命更长;尤其是,主动轮的一端伸入壳体内而直接与磁轭相对设置,使得弹性件可以直接预压缩于主动轮与壳体之间,产生推动主动轮的作用力,不仅可以保证主动轮与从动轮的接合可靠性,还可以简化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离合器更加紧凑,能够在安装空间受限的环境下使用。
可选地,所述主动轮设有与所述传动轴配合的内花键,以及与所述从动轮配合的外花键。
主动轮与传动轴、从动轮均采用花键连接时,与齿啮合相比,参与啮合的牙数增多,受力面积增大,能够传递更大的扭矩,承载能力强,并且,这种键传动的形式可以提高传动效率;再者,主动轮与传动轴采用花键连接,可以对主动轮沿传动轴的轴向移动进行导向,提高控制精度。
可选地,所述磁轭、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同轴,三者的轴向与所述弹性件的预压缩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主动轮在轴向呈阶梯状,以形成小径段和大径段,所述小径段套入所述磁轭的内孔中,所述大径段套入所述从动轮的连接内孔中。
可选地,所述小径段与所述磁轭之间具有径向间隙,以便所述小径段可相对所述磁轭周向转动。
可选地,所述内花键设于所述小径段的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680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