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77950.6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55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怡;谭志成;刘维达;刘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30 | 分类号: | B60M1/30;B60L5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装置 轨道车辆 滑轨 滑条 供电板 轨道交通系统 本实用新型 充电系统 滑动 使用寿命 受电装置 外部电源 电连接 充电 延伸 轨道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所述供电装置包括滑轨、滑条及供电板,所述滑轨适于安装在轨道上,所述滑条设于所述滑轨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且所述供电板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滑条滑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装置,在轨道车辆充电时,所述供电装置能够避免与所述轨道车辆的受电装置发生碰撞,延长了所述供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一般通过在线路的沿线设置接触轨或受电弓,通过将车上的集电靴与接触轨或受电弓接触,实现对车辆的供电。由于需要在线路的沿线设置接触轨或受电弓,因此,这种供电方式的成本高;同时,一旦接触轨或受电弓的一个地方出现故障,会导致全线供电故障。
还有的轨道车辆采用在轨道梁上设置供电装置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该技术方案的轨道车辆在行进至站区进行充电时,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易发生碰撞,导致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而且维修维护投入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大大降低了全线供电的建设成本,同时避免了供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发生碰撞,延长了供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包括:滑轨,所述滑轨适于安装在轨道上;滑条,所述滑条设于所述滑轨内且能够沿着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和供电板,所述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且所述供电板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上并能够跟随所述滑条滑动。
当轨道车辆到站时,所述供电板伸出且与受电装置连接,为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充电;当轨道车辆离站时,所述供电板收回且与受电装置断开,所述轨道车辆的储能装置停止充电;轨道车辆停靠后再进行充电,避免了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的冲击,且所述供电装置和所述受电装置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摩擦,大大提高了所述供电装置的使用寿命,还消除了一般取电方式所产生的噪音。若轨道车辆需要跨站行驶,则所述供电装置不进行工作,不影响轨道车辆的跨站行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板包括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所述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相对所述滑条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正极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正极侧,所述负极供电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的负极侧,用于提供电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一弧面,所述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左凹陷形成第二弧面。增大了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供电效率,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三弧面,所述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向右凸出形成第四弧面。增大了正极供电板和负极供电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供电效率,从而提高了轨道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供电板和所述负极供电板之间设有齿条,所述齿条适于安装在所述滑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轴;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转轴的输出端相连,且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和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的输入端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通过电机、转轴、驱动齿轮和齿条的配合,即所述电机带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传动,从而带动所述滑条滑动至合适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轨沿着其延伸方向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条沿所述滑动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方便了所述滑条的安装,结构简单、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779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