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院内检查用针筒固定套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91346.9 | 申请日: | 201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87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英;金琦;黄燕华;李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31 | 分类号: | A61M5/3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沈泓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体 针筒 本实用新型 固定套 开口 收口 固定构件 检查 开口处 内腔中 束缚带 上端 套身 住院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院内检查用针筒固定套,包括套体,套体的上端具有开口,针筒能够通过开口放入套体的内腔中,套体的套身具有束缚带,套体的开口处具有收口带,还具有与针筒相配合的固定构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能够方便住院患者的院内检查的进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患者在院内检查时用的针筒固定套。
背景技术
身上置有双上肢PICC和股静脉CVC管及浅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是不能够取下上述治疗用的管体的,当患者需要短暂外出做CT,心电图,B超等检查时,就需要将管体与输液端分离,此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将上述管体进行封管动作,避免污染到管体情况的发生,在检查回来后护士就需要携带治疗盘等护理用器械给病人连接输液,再次连接输液势必会产生相关费用,如动静脉置管护理费,材料费等,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变大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院内检查用针筒固定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院内检查用针筒固定套,包括套体,套体的上端具有开口,针筒能够通过开口放入套体的内腔中,套体的套身具有束缚带,套体的开口处具有收口带,还具有与针筒相配合的固定构件。
束缚带包括与套体固定连接的母带,母带的前端具有通孔,束缚带还包括与母带相配合的子带,母带与子带之间具有连接带,连接带的一端与子带固定连接,连接带的另一端具有与通孔相配合的固定扣。
套体位于开口处沿周向均匀开有若干个穿孔,收口带穿过穿孔,缠绕在套体的开口处。
固定构件包括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具有固定夹,调节杆的另一端具有止挡夹,调节杆包括调节螺栓杆体,调节螺栓杆体的上端具有第一安装座,固定夹固定设置在安装座上,调节杆还包括与调节螺栓杆体相配合的活动螺母套,活动螺母套通过连接杆与止挡夹相接,活动螺母套的端部具有底板,连接杆的一端穿过底板进入到活动螺母套的内腔中,连接杆的杆身还具有两片间隔布置的止挡盘,底板位于两片止挡盘之间。
套体的内腔的底部具有海绵块。
固定夹包括圆弧夹体,圆弧夹体的前端具有弹性收口,固定夹位于弹性收口处具有迎合翻边。
止挡夹包括夹块主体,夹块主体的前端开有豁口,且豁口前端的宽度C大于后端的宽度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当针筒与管体连接注入一半的封管液体,实现封管动作后,就可以放入本申请的套体中,通过束缚带绑缚在手臂或者大腿上了,这样针筒在实际使用时完全不会到处移动,能够可靠固定,同时,通过固定构件,还能够保证针筒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发生误触,始终保证一半封管液在针筒内,不会受压挤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杆1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子带8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夹1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止挡夹1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体、2开口、3内腔、4束缚带、5收口带、6固定构件、7母带、8子带、9连接带、10固定扣、11穿孔、12调节杆、13固定夹、14止挡夹、15调节螺栓杆体、16安装座、17活动螺母套、18连接杆、19底板、20止挡盘、21海绵块、22圆弧夹体、23弹性收口、24迎合翻边、25夹块主体、26豁口、2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913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内科专用注射器
- 下一篇:药液过滤型麻醉导管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