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炬气水封罐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95843.6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4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3/10 | 分类号: | F16K1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涂春春 |
地址: | 21004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炬气 分隔板 升气管 水封罐 罐体 火炬烟囱 夹带液滴 入口管 支撑件 火雨 伞帽 本实用新型 圆柱形结构 圆锥形结构 火炬系统 上下开口 出口管 除沫器 降液管 夹带 液滴 密封 体内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火炬气水封罐;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现有技术火炬系统排放存在火炬气夹带液滴进入火炬烟囱造成“火雨”现象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火炬气水封罐,包括罐体、入口管、出口管、分隔板、升气管、伞帽、支撑件、降液管和除沫器;罐体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与罐体及入口管之间密封,分隔板位于罐体内液面上部;分隔板上部设置有若干升气管,升气管为上下开口的圆柱形结构,气体可通过升气管从分隔板下部进入分隔板上部;伞帽为圆锥形结构,通过支撑件固定于升气管上部。优点,本火炬气水封罐实现了火炬气中夹带的液滴与火炬气的分离,避免火炬气夹带液滴进入火炬烟囱造成“火雨”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炬气水封罐,属于石油化工、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炬系统通常由火炬气分离罐、火炬气密封罐、火炬烟囱、火炬管道组成,火炬系统是炼油、化工生产企业必不可少的安全排放燃烧设施,用来处理生产装置事故状态下安全阀、泄放阀、排放阀等排放的可燃气体,同时也需要处理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法利用但必须排出的可燃气体,以确保装置的安全运行,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火炬系统排放的可燃气体中可能会携带液滴,为尽量减少液体的排放量,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5.5.4规定“泄放可能携带液滴的可燃气体应经分液罐后接至火炬系统”。HG/T20570.12-1995《工艺系统工程设计技术规定火炬系统设置》2.0.1.4规定“每根火炬排放气总管都应设分离罐,用以分离气体夹带的液滴或可能发生的两相流中的液相。为防止产生“火雨”,分离罐的分离能力为至少将≥400μm的液滴分离下来,最好将≥150μm的液滴也分离下来,尽量减少液滴夹带。”
HG/T20570.12-1995《工艺系统工程设计技术规定火炬系统设置》2.0.3.3规定“火炬气密封系统包括水(液)封和气封(分子密封),都是为了防止排放气倒流和空气倒入火炬系统发生爆炸燃烧事故而设的。”SH3009-2013《石油化工可燃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8.2规定“每个火炬均应设置水封罐”。目前,火炬气密封罐基本为水封罐。
由于火炬气分离罐对<400μm的小液滴分离能力有限,火炬气中的小液滴进入水封罐,水封罐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水封罐内的液面上就会形成一层可燃性的凝析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当工艺装置处于开停工及事故工况时,会有大量可燃性气体排放至火炬系统,水封罐内的液位会剧烈波动,气体会夹带部分液滴进入火炬烟囱,从而形成“火雨”现象,对附近工艺装置及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并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现有技术火炬系统排放存在火炬气夹带液滴进入火炬烟囱造成“火雨”现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炬气水封罐,该水封罐可以实现火炬气中夹带的液滴与火炬气的分离,避免火炬气夹带液滴进入火炬烟囱造成“火雨”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火炬气水封罐,包括卧式储罐,卧式储罐内装入液体;
入口管,竖直设置在卧式储罐上,入口管的上部位于卧式储罐的外部,入口管的下部伸入卧式储罐的内腔并伸入到液面之下;
出口管,竖直设置在卧式储罐上,出口管的上部位于卧式储罐的外部,出口管的下部伸入卧式储罐的内腔;
除沫器,设置在卧式储罐的内腔壁上,除沫器连接出口管,
分隔板,水平设置在卧式储罐的内腔里且位于卧式储罐内液面的上方,分隔板与卧式储罐的内壁以及入口管的管壁均密封;
多个升气管,竖直设置在分隔板上,升气管为上下开口的圆柱形结构,升气管的下部贯穿过分隔板,升气管与分隔板之间密封;每个升气管的顶部均通过支撑件设置伞帽,伞帽呈圆锥体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95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