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12039.4 | 申请日: | 2018-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37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唐曙华;郭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2/08 | 分类号: | H01G2/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电容 功率模块 绝缘导热 固定连接部 散热件 散热结构 热交换 驱动电机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 绝缘导热材料 电容引脚 热量传导 温度超过 散热 引脚 绝缘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所述支撑电容的功率模块引脚与功率模块的电容引脚固定连接并形成固定连接部,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散热件和绝缘导热部,其中:所述绝缘导热部由绝缘导热材料构成;所述绝缘导热部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相接触并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绝缘导热部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且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绝缘。本实用新型通过绝缘导热部与散热件为支撑电容和功率模块间的固定连接部散热,从而减少了功率模块与支撑电容之间的热量传导,避免了支撑电容和功率模块温度超过工作温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控制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控制器中,需要使用支撑电容对功率模块产生的噪声进行滤波处理。如图1所示,为常见的支撑电容1的结构,该支撑电容1包括两组共四个引脚11、12、13、14,其中在引脚13上设有孔15、引脚14上具有孔16。如图2所示,为功率模块2的示意图,该功率模块2包括与支撑电容1连接的引脚21、22,且在引脚21具有孔23、引脚22上具有孔24。在上述支撑电容1和功率模块2组装到电机控制器时,高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到支撑电容1的引脚11、12,支撑电容1的引脚13与功率模块2的引脚22相叠并通过螺钉131固定(螺钉131穿过孔15、24)、支撑电容1的引脚14与功率模块2的引脚21相叠并通过螺钉141固定(螺钉141穿过孔16、23),如图3所示。功率模块2的其他引脚分别与电机控制模块4和电机3连接。
功率模块2的热量会通过两者的连接引脚,传导到支撑电容1上。并且为了减少支撑电容1与功率模块2间连接的寄生电感,提高滤波效果,支撑电容1需要尽量靠近功率模块2,这导致了更多的热量被传导到支撑电容1。
为了保证支撑电容1工作在其工作温度之内和保证支撑电容1的寿命,需要对支撑电容1进行散热处理,通常的散热方式为通过散热器或者控制器的水道壁与支撑电容1的壳体接触。为了达到预定的散热效果,支撑电容1常常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比如使用铝基板等。但该处理方式会使得支撑电容1的成本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支撑电容散热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撑电容散热结构,所述支撑电容的功率模块引脚与功率模块的电容引脚固定连接并形成固定连接部,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散热件和绝缘导热部,其中:所述绝缘导热部由绝缘导热材料构成;所述绝缘导热部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相接触并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绝缘导热部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且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固定连接部绝缘。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固定连接部中,所述功率模块的电容引脚位于所述支撑电容的功率模块引脚与导热绝缘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绝缘导热部由易挤压变形的绝缘导热材料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绝缘导热部填充满所述固定连接部与散热件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散热件的尺寸大于所述支撑电容和所述功率模块之间的间隙,且所述散热件与所述绝缘导热部的接触面位于所述支撑电容或功率模块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支撑电容的功率模块引脚仅连接到所述功率模块的电容引脚,或者所述支撑电容的功率模块引脚同时连接所述高压电池及所述功率模块的电容引脚。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电容散热结构中,所述支撑电容包括多个功率模块引脚,所述功率模块包括多个电容引脚,每一所述功率模块引脚分别与一个电容引脚构成一个固定连接部;每一所述固定连接部与一个绝缘导热部接触导热,且多个所述绝缘导热部分别与同一所述散热件接触导热,或者多个所述固定连接部与同一个绝缘导热部接触导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12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照明灯用高散热电容器
- 下一篇:一种圆柱型薄膜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