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曲轴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23204.6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40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周祖诠;林信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7/00 | 分类号: | F02F7/00;F01M1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油室 机油泵 曲柄轴 曲轴 驱动齿轮 入油口 油底壳 曲轴箱装置 从动齿轮 机油 摩托车 本实用新型 油泵 油压 同步旋转 同轴旋转 隔板区 曲轴箱 主油路 回油 吸入 连通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曲轴箱装置包括有:一曲轴箱、一曲柄轴、一驱动齿轮、一机油泵及一从动齿轮。其中,曲轴箱内具有一油底壳,油底壳以二隔板区分成相互连通的一第一回油室、一第二回油室、一第三回油室及一第四回油室;曲柄轴设置于曲轴箱内,驱动齿轮设置于曲柄轴上,且与该曲柄轴同轴旋转;机油泵设置于曲轴箱内;从动齿轮设置于该机油泵上,且通过该驱动齿轮驱动同步旋转。油底壳的机油回油先经由一缺口进入第一回油室,再部分进入第二回油室或第三回油室,最后再进入第四回油室;机油泵具有一机油泵入油口,机油泵入油口位于第四回油室。因此,可确保气泡较少的机油才能到达机油泵入油口附近,再被机油泵吸入,进而提高主油路油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摩托车曲轴箱装置,尤指一种可减少机油气泡的摩托车曲轴箱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为一种由引擎或马达驱动,利用手把操纵方向的二轮或三轮车辆,由于有着操纵简单、行动方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目前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
一般而言,摩托车的引擎在运转时,为了减少引擎内各零件的摩擦阻力,会利用机油泵将机油输送至引擎内的油路,再输送至引擎内各零件处防止零件磨损,具有使活塞及曲轴等重要零件顺利运行或转动的功能,此外,机油也可将引擎的高热带走,并具有清洁引擎内部的功能。
目前市面上传统的摩托车引擎设计中,是以机油泵汲取机油再经由特殊规划的油道与油底壳构造,重复将机油输送至引擎各部位进行充分润滑及冷却之用。
请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为现有摩托车曲轴箱的装置剖面示意图、右曲轴箱的装置平面示意图、左曲轴箱的装置平面示意图及曲轴箱的装置立体示意图,其中,图1为图2的AA剖面图。常规摩托车曲轴箱的装置包括有:一曲轴箱90、一曲柄轴81、一驱动齿轮82、一机油泵85、一从动齿轮83以及一炼条84。
曲轴箱90由一右曲轴箱901及一左曲轴箱902共同形成,右曲轴箱901并具有一右曲轴箱盖9011以包覆该右曲轴箱101,该曲轴箱90内具有一油底壳91,该油底壳91以二隔板92,93区分成相互连通的一第一回油室96、一第二回油室97及一第三回油室98。
其中,曲柄轴81、驱动齿轮82、从动齿轮83、炼条84及机油泵85皆设置于曲轴箱90内,驱动齿轮82设置于曲柄轴81上且与该曲柄轴81同轴旋转,从动齿轮83设置于机油泵85上,且由炼条84带动,使驱动齿轮82与从动齿轮83同步旋转,从动齿轮83进而带动机油泵85旋转作动以汲取机油输送至摩托车引擎各部位,进行充分润滑及冷却之用。
如图4所示,右曲轴箱801具有一隔板93,将右曲轴箱901的油底壳91区分成第一回油室96及第三回油室98,亦即,第一回油室96及第三回油室98皆位于右曲轴箱901内。左曲轴箱902具有一隔板92,将左曲轴箱902的油底壳91区隔出一第二回油室97。
第三回油室98的另一端与机油泵入油口851相连。机油从油底壳91通过缺口95进入第一回油室96,再依次通到第二回油室97,到达第三回油室98被机油泵入油口851吸入主油路。
上述现有摩托车的曲轴箱90内的油底壳91,其第一回油室96与第三回油室98的水平高度约略等高且整体机油从油底壳91通过缺口95到达机油泵吸入口851的路径太短,此种油底壳91的设计无法有效消除高转速时混入机油的气泡,使得被机油泵吸入口851的机油含有大量的气泡,影响主油路油压,并非十分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创作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摩托车曲轴箱装置,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发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机油气泡的摩托车曲轴箱装置,避免影响主油路油压,本发明人思及以下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23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