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溶液灭菌灭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31417.3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4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孙作达;全玉成;姜玉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电聚能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5/20 | 分类号: | A23L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马东瑞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西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菌 蓄液槽 磁种 细胞壁 偏转 本实用新型 高梯度磁场 喷管 灭藻装置 渗透压 进液 灭藻 涡旋 细胞壁破坏 电场 高频电场 洛伦兹力 溶液输送 输送单元 出口端 粉末化 高频率 加压泵 组织液 均质 磁场 外流 杀死 细胞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溶液灭菌灭藻装置,包括灭菌灭藻单元与溶液均质输送单元;所述溶液输送单元包括进液喷管和设于所述进液喷管下方的蓄液槽,所述蓄液槽出口端设有中间加压泵,所述蓄液槽里设有粉末化磁种;所述灭菌灭藻单元包括高梯度磁场装置与高频电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在高梯度磁场与高频率电场同时作用下,使磁种产生偏转和电子涡旋,瞬间改变溶液的渗透压和表面张力。磁种在磁场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形成微小的偏转冲击对细胞壁进行破坏。由于细胞壁内外组织液的渗透压差和电子涡旋的冲击,将细胞壁破坏,造成细胞内质液外流,从而达到杀死溶液中藻、菌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溶液灭菌、灭藻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是生活于与微生物共存的空间,这些微生物既有的是有益的,它可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有害的,它会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对有益微生物我们要充分利用,扬长避短,如发酵食品的酱油、食醋、酒类、乳制品等溶液中的有益菌。对有害微生物如腐败菌、致病菌则必须利用一切手段给予歼灭,防止其生长繁殖。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致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孢全部杀灭失活,失活后的细菌将不再有繁殖能力。传统的溶液灭菌工艺有高温法、紫外射线法、膜过滤法、放射性辐射法等。高温灭菌过程的同时容易造成溶液性质的变化。例如鲜乳高温灭菌后会破坏乳液中的营养成分;啤酒巴氏灭菌后口感明显下降。紫外射线法采用紫外灯为射线源,但是不能用于不透明的溶液灭菌。膜过滤是目前比较新的灭菌工艺,它采用高压反渗透技术通过离子渗透和钻穿效应将细菌与溶液分离。经过大量应用说明,膜过滤灭菌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约1/5的浓液,这将大量的浪费原溶液而造成制作成本大幅提高。放射性灭菌,容易形成放射性的残留,日积月累可造成人体组织细胞的癌变。
有鉴于此,急需提供一种可实现液体灭菌、灭藻,在灭菌过程中不改变被处理溶液的任何物理、化学性质,保留被处理溶液的风味、口感和所有的化学结构组分,使用便捷的一种溶液灭菌灭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溶液灭菌灭藻装置,包括:
用于将输入的溶液进行灭菌灭藻的灭菌灭藻单元与用于将溶液输入至所述灭菌灭藻单元的溶液输送单元;
所述溶液输送单元包括进液喷管和设于所述进液喷管下方的蓄液槽,所述蓄液槽出口端设有中间加压泵,所述蓄液槽里设有粉末化磁种;
所述灭菌灭藻单元包括高梯度磁场装置与高频电场装置;
所述高梯度磁场装置包括磁分离腔道圆筒,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的入水口与所述中间加压泵连接,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的出水口通过导管与缓冲水箱连接,所述缓冲水箱的出口端经一出口加压泵将溶液进行输出;
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的外壁设有轭铁外壳,所述轭铁外壳与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之间绕制电磁线圈,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的上、下端口分别通过上盖板与下盖板密闭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内设有纤维状钢毛;
所述高频电场装置包括竖直穿设于所述磁分离腔道圆筒中心的高频电场阴电极,所述高频电场阴电极通过高电压屏蔽线连接至大功率高频发生器,所述大功率高频发生器输出的阳极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轭铁外壳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蓄液槽内设有超声介入均质装置,包括通过支架固定于所述蓄液槽中且从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圆鼓、喇叭圆筒与声能作用环板;所述喇叭圆筒的小口端与所述圆鼓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喇叭圆筒大口朝下,所述声能作用环板环绕连接至所述喇叭圆筒的大口外圆边处,所述声能作用环板外边缘低于所述喇叭圆筒大口端。
在上述方案中,设于所述声能作用环板下方,且通过支撑架固定于所述蓄液槽底面的开口朝上的圆弧形回声壁。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圆鼓轴心、喇叭圆筒轴心与回声壁圆心处于同一竖直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电聚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电聚能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314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