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线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41224.6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70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周立平;陈海辉;黎金泉;李胜玉;徐元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晨威高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400 湖南省岳阳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线 本实用新型 检测装置 输入输出电路 报警电路 拨码电路 电源电路 复位电路 光耦隔离 扩展电路 通讯电路 自动检测 线束 差错 直观 分类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检测装置,包括电源电路、报警电路、复位电路、通讯电路、IO口扩展电路、拨码电路、光耦隔离输入输出电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排线自动检测的装置,可以直观地对排线进行检测,适用于各种不同线束的排线,速度快,无差错。可以判断并分类出排线的各种异常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线检测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排线,也叫软性电路板(FPC)。它按照所属行业规范规定排线规则、线序、线色、线号等,用于活动部件及活动区域内的数据传输,如电脑内部主板连接硬盘、光驱的数据线,手机主板连接显示屏的数据线,还有连接设备之间的数据线都统称排线。
排线体积小、重量轻,排线板最初的设计是用于替代体积较大的线束导线。排线可移动、弯曲、扭转而不会损坏导线,可以遵从不同形状和特殊的封装尺寸。其仅有的限制是体积空间问题。由于可以承受数百万次的动态弯曲,排线可很好地适用于连续运动或定期运动的内连系统中,成为最终产品功能的一部分。另外,排线具有优良的电性能、介电性能、耐热性。
目前市面上暂时还没有发现具体的专门用于检测排线好坏的电子仪器装置,有的话一般都是通过一些机械模具固定,然后让操作员用万用表手工去单个测量线的好坏。而这种排线型号各异,线径很细且多、密。一般这种排线生产起来的量又非常大,如果操作人员手工去这样检查的话,不好对接,工作量很大、且耗神,还容易出错。综合起来的话,费时费力,出错率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套专门用于检测不同线束的排线的电子自动化检测装置。此排线检测装置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不同线束的排线,速度快,无差错。可以判断并分类出排线的各种异常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线检测装置,包括在排线的一端向排线中每一根导线发送电信号的信号发射装置、从排线另一端接收排线中每一根导线上的信号的信号接收装置、比较信号发射装置发射的信号和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信号的比较装置,若信号发射装置从排线一端某一根导线发送了信号,而排线另一端信号接收装置从同一根导线上没有收到信号,则该排线中这根导线不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分别由微处理器的一个IO口形成,还包括发射IO扩展电路和接收IO扩展电路;所述的发射IO扩展电路将微处理器中作为信号发射装置的IO口扩展为与排线中导线数量相同的发射IO口,发射IO口分别与排线一端中的导线相连;所述的接收IO扩展电路将微处理器中作为信号接收装置的IO口扩展为排线中导线数量相同的接收IO口,接收IO口分别与排线另一端中的导线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排线自动检测的装置,可以直观地对排线进行检测,适用于各种不同线束的排线,速度快,无差错。可以判断并分类出排线的各种异常情况。
进一步的,上述的排线检测装置中:还包括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和光耦隔离输入电路,所述的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分别设置在每个发射IO口与排线一端的每根排线导线之间;所述的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分别设置在每个接收IO口与排线另一端每根排线导线之间。
进一步的,上述的排线检测装置中:所述的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包括光耦U01、限流电阻R29、发光二极管O1;第一工作电压接光耦U01的第1引脚,光耦U01的第2引脚通过限流电阻R29接发光二极管O1的P极,发光二极管O1的N极接发射IO口;光耦U01的第4引脚接第二工作电源,光耦U01的第3引脚接排线一端的一根导线。
进一步的,上述的排线检测装置中:所述的光耦隔离输入电路包括光耦Ui1、发光二极管I、电阻R31、电阻R32和电容C30;排线另一端的一根导线接光耦Ui1的第1引脚,光耦Ui1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32接地,电容C30连接在光耦Ui1的第1引脚和地之间;
第一工作电源依次经过发光二极管I、电阻R31接光耦Ui1的第4引脚,所述的发光二极管I的P极接第一工作电源端,光耦Ui1的第3引脚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晨威高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晨威高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41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