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41954.6 | 申请日: | 201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99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娜;王坚;贾志强;宋郁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12 | 分类号: | E01D19/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桥面 无砟轨道 剪力钉 铺设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底座 钢纤维混凝土板 桥面结构 上表面 粘结层 环氧树脂 钢纤维混凝土 疲劳应力幅 连接部位 疲劳裂纹 疲劳破坏 有效连接 高速铁路 绑扎 道床 钢桥 硅砂 焊接 浇筑 钢筋 疲劳 施工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于钢桥面上焊接剪力钉,钢桥面上表面设置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粘结层的上表面浇筑钢纤维混凝土形成钢纤维混凝土板,钢纤维混凝土板上绑扎无砟轨道道床钢筋后铺设无砟轨道。本实用新型对现有高速铁路钢桥铺设中采用的将无砟轨道铺设在混凝土底座上,混凝土底座通过剪力钉直接与钢桥面相连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在钢桥面上布置剪力钉,其连接部位受剪,容易引起剪力钉的疲劳破坏,且焊有剪力钉的钢桥面受拉,引起的钢桥面疲劳的突出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钢桥面与混凝土底座的有效连接,降低疲劳应力幅值,避免疲劳裂纹扩展,同时,施工方便快捷、质量容易控制,且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结构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
背景技术
无砟轨道以线下平稳性好、养护维修工作量小、显著降低桥梁二期恒载等优点,在高速铁路中得到广泛运用。国内外对于在混凝土桥上铺设无砟轨道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缺少在大跨度钢桥上铺设无砟轨道的研究。我国早期修建的铁路钢桥,均采用明桥面结构形式。近年来,在客运专线建设中修建的一批大跨度钢桥,大部分采用有砟轨道结构。国外已经建成的大跨度铁路钢桥也大部分采用明桥面和有砟轨道,无砟轨道仅在中小跨度的钢桁桥上有少量铺设实例。
传统的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方式是将无砟轨道铺设在混凝土底座上,混凝土底座通过剪力钉与钢桥面相连。在国内外实际工程中,正交异性钢桥面发生疲劳裂缝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剪力钉在桥面板的焊点较多,焊有剪力钉的钢板受拉,会加剧桥面的疲劳问题。且剪力钉受剪力循环,导致偏心增大,进而增大焊缝弯矩,最终引起剪力钉疲劳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高速铁路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混凝土底座与钢桥面的有效连接的桥面结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横梁上铺设钢桥面板,在钢桥面板的底面下设有小纵梁;钢桥面板上焊接剪力钉;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设置在钢桥面板上,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上浇筑钢纤维混凝土,形成钢纤维混凝土板;钢纤维混凝土板上绑扎无砟轨道道床钢筋,再铺设无砟轨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钢桥面板焊接剪力钉的一个优选方案是:剪力钉为双排铺设,每排7跟剪力钉。
本实用新型钢所述的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由喷涂在钢桥面板上的环氧树脂胶层和铺撒在环氧树脂胶层上表面的硅砂构成,硅砂的部分体积嵌入环氧树脂胶中。施工时,先将环氧树脂胶喷涂在钢桥面板上,在环氧树脂胶未固化时将硅砂铺撒在环氧树脂胶层上表面,使硅砂的部分体积嵌入未固化的环氧树脂胶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结合剪力钉的结构形式,实现钢纤维混凝土板与钢桥面板的组合设计,使钢纤维混凝土板与正交异性桥面板完整结合,共同受力。与传统焊接剪力钉方式相比,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分散了剪力钉所受的剪力,降低了桥面疲劳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具有施工成本低,施工质量容易控制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横桥向断面示意图。
图中,1.无砟轨道;2.无砟轨道道床钢筋;3.钢纤维混凝土板;4.剪力钉;5.环氧树脂-硅砂粘结层;6.钢桥面板;7.小纵梁;8.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钢桥面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桥面结构横桥向断面示意图。桥面结构为:于横梁8上铺设钢桥面板6,钢桥面板表面用抛丸机进行抛丸处理,打毛钢桥面板上表面,清除钢桥面板上表面的浮尘与锈迹;在钢桥面板的底面下设有小纵梁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41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