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泵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55774.3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2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亮;程伦长;覃业星;黄洪乐;刘思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00;F25B39/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瑞;李双皓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单元 压缩机 热泵机组 出水管 换热介质 主回路 热交换 制冷剂容量 吸热 本实用新型 管道连通 制冷介质 过热度 进气端 热介质 带液 换热 排出 蒸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机组,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辅助换热单元,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以及第二换热单元通过管道连通共同形成主回路,第一换热单元的制冷剂容量大于第二换热单元的制冷剂容量;其中,第一换热单元包括出水管,辅助换热单元设于压缩机的进气端,主回路与出水管通过辅助换热单元热交换。上述热泵机组,主回路与出水管通过辅助换热单元热交换,从而利用通过出水管排出的热水与液态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使换热介质吸热蒸发形成气态的换热介质,从而避免液态的换热介质进入压缩机内而导致压缩机带液运行造成自身损坏,并且提高进入压缩机的制冷介质的过热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工程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在热泵风冷冷水机组中,通常设置有满液式壳管换热器与翅片换热器作为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由于满液式壳管换热器中的换热管基本浸泡于液态制冷介质中,换热管内的水与液态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因此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内存在大量的液态制冷介质,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制冷介质的容量大于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制冷介容量。
因此,当机组制热运行时,由于液态制冷介质的循环量较小,因此多余的制冷介质在翅片管式换热器中不能完全蒸发,从而导致液态制冷介质回到压缩机。而由于液体无法压缩,因此当液态的换热介质进入热泵系统的压缩机后,容易引起热泵系统带液运行,造成压缩机的异常冲击事故,使压缩机遭受永久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管路中的多余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压缩机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热泵机组。
一种热泵机组,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辅助换热单元,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通过管道连通共同形成主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制冷剂容量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制冷剂容量;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出水管,所述辅助换热单元设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端,所述主回路与所述出水管通过所述辅助换热单元热交换。
上述热泵机组,主回路与出水管通过辅助换热单元热交换,从而利用通过出水管排出的热水与液态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使换热介质吸热蒸发形成气态的换热介质,从而避免液态的换热介质进入压缩机内而导致压缩机带液运行造成自身损坏,并且提高进入压缩机的制冷介质的过热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单元包括可进行热交换的水流通道与换热介质通道,所述水流通道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出水管,所述换热介质通道设于所述主回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开设有出水口与进水口,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水流通道的进口端,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流通道的出口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流通道之间设有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控制所述辅助换热回路的通断;
当所述热泵机组处于制冷运行状态时,所述控制元件呈关闭状态,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流通道断开;
当所述热泵机组处于制热运行状态时,所述控制元件呈开启状态,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流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出水管设有温度传感单元;
当所述热泵机组处于制热运行状态,且所述温度传感单元获取所述出水管的出水温度大于预设出水温度时,所述控制元件呈开启状态,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流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流通道中的水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换热介质通道中的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热单元为板式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为满液式壳管换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55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