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优钢小辊径六辊轧机辊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85288.6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2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尤磊;苏旭涛;窦锋;计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27/02 | 分类号: | B21B27/02;B21B3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 中间辊 上工作辊装配 六辊轧机 下工作辊 小辊 本实用新型 轧机轧制力 轧制 从上至下 上支承辊 弯辊装置 下支承辊 依次设置 轴向交叉 传动辊 工作辊 能力强 优特钢 薄料 辊径 厚料 减小 软料 硬料 轧机 生产工艺 生产 灵活 应用 | ||
一种优钢小辊径六辊轧机辊,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支承辊装配、上中间辊装配、上工作辊装配、下工作辊装配、下中间辊装配以及下支承辊装配,上中间辊装配以及下中间辊装配为传动辊;上中间辊装配与上工作辊装配、下工作辊装配与下中间辊装配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轴向交叉角的弯辊装置,本实用新型轧机轧制力远高于其他同辊径工作辊轧机,应用于优特钢的生产中,既能够生产硬料厚料,又能够薄生产薄料软料,生产工艺灵活,轧制能力强,产品厚度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轧领域的六辊轧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优钢小辊径六辊轧机辊。
背景技术
在优特钢类板带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材料种类多,如高镍、低镍合金,软磁合金、弹簧钢等,既有高硬度材料,又有软料;由于产品厚度变化范围广,来料最厚达5mm,产品最薄可生产0.2mm。生产工艺安排灵活,对产品的精度和材料的内在性能要求较高。由于需要生产薄规格硬料,必须采用小直径工作辊。
这类轧机难点在于,在生产厚规格来料时,需要较大的轧制力以及轧制力矩。小直径工作辊由于辊径太小,无法传递大轧制力矩,只有采用较大直径的中间辊传动方案。采用大直径中间辊传动小直径工作辊的方案,大轧制力以及轧制力矩的作用下,直接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六辊轧机工作辊、中间辊以及支承辊轴向的交叉造成每根轧辊都会受到轴向力,轴向力大小通常为轧制力大小的3%~5%之间,这个力由辊系中承受轴向力的轴承来承担,小直径工作辊对应的承受轴向力轴承尺寸也很小,能承担的轴向力的大小也很有限。因此在生产厚料大轧制力的作用下,轴向力相应的也非常大,另外由于工作辊直径小,同样轧制速度下轴承的转速较高,这个轴承极易烧损;第二,中间辊依靠轧辊之间的摩擦传递轧制力矩,这个摩擦力对工作辊会产生一个水平分力,生产厚料大轧制力矩轧制时,这个摩擦力以及对工作辊的水平分力相应的会非常大,然而小直径工作辊承受弯曲的能力相对大直径工作辊大幅减弱。因此,大的水平分力作用在小直径工作辊上时,工作辊辊颈处极易折断。传统工作辊水平分力调节机构的结构复杂,故障率高,而且增加了机架窗口的宽度,使得轧机的纵向刚性降低,产品厚差大。第三,轧机大批量轧完厚料后再对薄料进行轧制,薄料产品厚度精度较低。
上述问题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断带、设备频繁损坏、生产无法继续进行,因此通常这类小直径六辊轧机通常只能使用较小的轧制力生产薄料、软料;再单独设置一台大直径工作辊轧机轧制厚料、硬料。这种配置对于设备投资以及生产成本来说都是不利的。综合以上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先前技术的已知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钢小辊径六辊轧机辊,轧机轧制力远高于其他同辊径工作辊轧机,应用于优特钢的生产中,既能够生产硬料厚料,又能够薄生产薄料软料,生产工艺灵活,轧制能力强,产品厚度精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优钢小辊径六辊轧机辊,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支承辊装配1、上中间辊装配2、上工作辊装配3、下工作辊装配4、下中间辊装配5以及下支承辊装配6,上中间辊装配3以及下中间辊装配5为传动辊;
所述的上中间辊装配2与上工作辊装配3、下工作辊装配4与下中间辊装配5之间设置有用于改变轴向交叉角的弯辊装置11;
所述的上工作辊装配3两侧分别由操作侧轴向顶紧装置7和传动侧轴向顶紧装置8施加一定的预紧力顶住。
所述的弯辊装置11由上中间辊弯辊缸块11-1、工作辊弯辊缸块11-2、下中间辊弯辊缸块11-4以及固定块11-3组成,上中间辊弯辊缸块11-1、工作辊弯辊缸块11-2、下中间辊弯辊缸块11-4均安装在固定块11-3上,经由固定块11-3整体安装在机架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852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缝钢管穿孔机出口侧顶杆托瓦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轧机双金属轧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