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菌性B超探头套有效
申请号: | 201821496251.3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7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殷德坤;陈永林;金小洁;许忠玲;单国法;孙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殷德坤 |
主分类号: | A61B8/00 | 分类号: | A61B8/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地址: | 224400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薄膜体 无菌性 探头 可视化操作 薄膜外套 交叉感染 空气干扰 人体皮肤 无菌操作 向下延续 一体结构 海绵圈 缺口处 近端 拉伸 远端 薄膜 紧凑 损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菌性B超探头套。本实用新型结构为探头处薄膜向下延续为薄膜体近端、薄膜体远端,呈一体结构和缺口处;B超探头周围套上可拉伸海绵圈;探头处薄膜外套接收紧带。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目前B超探头套非一次性使用所带来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便于无菌操作,实现B超探头与人体皮肤之间不存在空气干扰,且对人体和B超探头皆无损害,在临床可视化操作,具有广泛适用性,结构简单紧凑,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无菌性B超探头套。
背景技术
近年,微创可视化临床操作的开展,给患者的检查、治疗,带来巨大裨益,极大的降低了非可视化造成的不必要损伤;如深静脉穿刺、神经阻滞等,盲视操作往往使动静脉损伤、出血血肿、神经离断、气胸、脊髓截断等情况高发。
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之前,B超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趋势,然而B超使用的非一次性,给交叉感染以及无菌性操作带来巨大困难。特别是治疗时,需可视化,如乳房肿块切除时无法精确定位肿块位置、精准定位阻滞特定神经、精准定位血管等,一次性使用、无菌操作,成为必须要求。否则,极其容易产生医源性感染,如各种类型的传染病菌、病毒的传播,给患者健康构成威胁,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临床上,有创伤操作区域为绝对无菌区域,绝对无菌区域和有菌区存在一个缓冲过度地带,称之为相对有菌区域。
此外,B超可视化时,探头需使用耦合黏连胶(探头与人体皮肤之间不能存在空气),否则易致操作失败;手术操作易将耦合黏连胶带进人体,造成伤害;临床上碘伏可替代耦合黏连胶,起到同等作用,对人体无害,却有损B超探头。此时一次性使用无菌性B超探头套,可涂抹碘伏无损害探头及人体,实现无菌操作、一人一用且不妨碍B超正常使用,成为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无菌性B超探头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菌性B超探头套,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探头处薄膜向下延续为薄膜体近端、薄膜体远端,呈一体结构和缺口处;B超探头周围套上可拉伸海绵圈;探头处薄膜外套接收紧带。
所述收紧带的头端连接卡槽,尾段连接齿状卡,卡槽与齿状卡匹配。
所述收紧带的齿状卡有多个卡齿。
所述可拉伸海绵圈,呈四边形,位于薄膜体近端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无菌性B超探头套,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便于无菌操作;B超探头处涂抹耦合黏连胶后,贴合连接探头处薄膜,再于探头处薄膜外涂抹碘伏,能够实现B超探头与人体皮肤之间不存在空气干扰,且对人体和B超探头皆无损害;同时,可拉伸海绵圈向内贴合连接于B超探头周围,向外贴合连接薄膜体近端,可防止B超探头上涂抹的耦合黏连胶,在探头挤压操作时向四周逸散,避免出现操作过程中反复取下探头套添加耦合黏连胶带来的麻烦和污染。本实用新型在临床可视化操作,具有广泛适用性,结构简单紧凑,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B超手柄探头和可拉伸海绵圈原理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卡槽1、收紧带2、薄膜体近端3、薄膜体远端4、齿状卡5、探头处薄膜6、缺口处7、B超探头8、手持柄9、电线10、可拉伸海绵圈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殷德坤,未经殷德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962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声探头及超声设备
- 下一篇:一种耦合剂用涂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