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24161.0 | 申请日: | 201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81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横梁 上部防撞横梁 行人保护系统 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 支撑梁 竖梁 长度方向间隔 汽车结构 小腿部位 吸能盒 车内 伸入 冲击力 平行 汽车 垂直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包括:上部防撞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下部支撑横梁;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的下方;连接竖梁,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支撑梁,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连接竖梁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远离所述支撑梁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的小腿部位进行支撑,避免行人伸入车底,也避免车内人员承受较大的冲击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对行人保护腿部结构设计情况如下:大部分汽车不具备行人保护功能或保护功能差,当汽车撞到行人后,会对行人头部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发生;或者,在汽车前端设置U型横截面长条结构,在与行人碰撞后,利用该U型横截面长条结构吸能保护行人腿部,但其针对刚性腿有效,对于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测试中用到的柔性腿无效;又或者,在汽车前端设置可以对上腿型起到有效保护的保险杠,但这种保险杠对于行人的小腿部位不能起到有效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及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后,无法对行人的小腿进行有效保护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
上部防撞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设置;
下部支撑横梁;平行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且设置在所述上部防撞横梁(1) 的下方;
连接竖梁,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
支撑梁,沿垂直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连接竖梁的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连接;
其中,在所述下部支撑横梁远离所述支撑梁的端面上,沿所述下部支撑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下部吸能盒。
其中,所述下部支撑横梁和所述下部吸能盒均采用钣金制成。
其中,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支撑梁,且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副车架和右副车架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
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两端分别设置一上部吸能盒,所述上部吸能盒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设置,且两个所述上部吸能盒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汽车的左车架纵梁和右车架纵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对应。
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两个所述上部吸能盒之间的间隔距离,使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形成为上下两层环形且沿第二水平方向错位的结构。
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与所述上部吸能盒通过铆钉连接。
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和所述上部吸能盒均为铝合金材料。
其中,所述上部防撞横梁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截面上的形状为目字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的车架横梁和汽车的车架纵梁,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其中,所述碰撞及行人保护系统总成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前端,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为所述汽车的车架横梁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为所述汽车的车架纵梁延伸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241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用电点火具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安全带的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