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抛丸冲击的带钢除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33676.7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67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培;王尚;杨荃;王晓晨;孙友昭;艾蕊;赵剑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C1/10 | 分类号: | B24C1/10;B24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鳞单元 带钢 除尘单元 除鳞装置 抛丸 加工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工作参数 协同作业 依次设置 除鳞 鳞层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抛丸冲击的带钢除鳞装置,属于带钢加工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第一粗除鳞单元、第二粗除鳞单元、精除鳞单元和除尘单元,按照带钢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粗除鳞单元、第二粗除鳞单元与精除鳞单元,除尘单元与三个除鳞单元分别连接。本装置针对三个除鳞单元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工作参数,提高了各自的除鳞能力,三组除鳞单元协同作业,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鳞层除净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钢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基于抛丸冲击的带钢除鳞装置。
背景技术
热轧后带钢表面会形成致密脆性的氧化铁皮(俗称鳞层)。在冷轧、热镀锌或涂层等工艺之前,去除氧化铁皮是必不可缺的前道工艺。表面清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金属的表面涂层质量与最终产品的机械性能。
传统除鳞工艺采用酸洗,利用酸液与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发生化学反应来去除锈垢和鳞皮。但酸洗处理时间长,化学反应速度可控性差,酸洗液选择不当或过量时,会对带钢基体造成腐蚀破坏、金属表面凹凸不平。酸洗工艺在操作过程中对人员和设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产生的废液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综合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为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无酸除鳞工艺技术。已有研究显示,抛丸除鳞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绿色无污染,稳定性好与便于调控等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抛丸除鳞难以达到很高的除净率。这是由抛丸器冲击角度的设定、丸料类型的选取共同决定的。
冲击角度越大,对鳞层的直接撞击效果越好,然而会导致除鳞面积降低。
冲击角度越小,虽然对鳞层直接冲击效果差,然而会在带钢表面滑行较远的距离,作用区域大。
在丸料使用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较小的丸料粒径,冲击力小,除鳞效果差,然而处理后带钢表面残余应力小,表面粗糙度小。
丸料粒径越大,冲击破坏效果越强,同时也需要更大的能耗,并会引起带钢基体更大的残余应力,导致表面加工硬化,影响后续冷轧生产。
目前钢铁企业生产线上的抛丸器都是固定于除鳞箱体上,即冲击角度是固定的;而为了便于循环使用,所采用的丸料粒径也是固定的。因此,上述技术缺陷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除鳞系统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抛丸冲击的带钢除鳞装置。
该装置包括第一粗除鳞单元、第二粗除鳞单元、精除鳞单元以及除尘单元,第一粗除鳞单元、第二粗除鳞单元与精除鳞单元按照带钢运动方向依次设置,除尘单元与第一粗除鳞单元、第二粗除鳞单元与精除鳞单元分别连接;其中,第一粗除鳞单元内设置第一组抛丸机、第一丸料回收循环系统、第一组检测控制装置与第一丸料流量阀,第二粗除鳞单元内设置第二组抛丸机、第二丸料回收循环系统、第二组检测控制装置与第二丸料流量阀,精除鳞单元内设置第三组抛丸机、第三丸料回收循环系统、第三组检测控制装置与第三丸料流量阀;第一丸料流量阀控制第一组抛丸机的丸料流量,第一丸料回收循环系统与第一丸料流量阀连接,在第一粗除鳞单元末端设置第一组检测控制装置;第二丸料流量阀控制第二组抛丸机的丸料流量,第二丸料回收循环系统与第二丸料流量阀连接,在第二粗除鳞单元末端设置第二组检测控制装置;第三丸料流量阀控制第三组抛丸机的丸料流量,第三丸料回收循环系统与第三丸料流量阀连接,在精除鳞单元末端设置第三组检测控制装置。
第一粗除鳞单元所使用的丸料粒径为1mm,冲击速度为50m/s,冲击角度为70°。
第二粗除鳞单元所使用的丸料粒径为0.6mm,冲击速度为60m/s,冲击角度为45°
精除鳞单元所使用的丸料为钢砂,冲击速度为60m/s,冲击角度为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336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