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1327.8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9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飞;王华永;时远东;付晓宁;郑会军;何二红;赵军伟;汪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10/10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栗改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程终端 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超高频 本实用新型 后台服务器 智能安全帽 物联网 中继端 巡查 数据库 终端 信息综合利用 施工进度 项目管理 整体施工 智能化 中继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安全帽,还包括RFID读写器Ⅰ、中继端、巡查终端、远程终端和数据库,智能安全帽通过RFID读写器Ⅰ与中继端相连接,中继端和巡查终端均与远程终端相连接,远程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相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数据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整体智能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整体施工环境内的信息综合利用效率,方便项目管理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调整施工人员数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现场安全预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施工单位和甲方监管力度大大增加,但是仍起不到很好的安全预警效果,并且在建筑工地的人员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二是作业人员工作场地变动频繁,人员动态管理难度大,对于建筑劳务工人实名制管理建立工人信息数据集中平台,实现“一卡通”是目前解决建筑工地人员动态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在建筑施工领域并没有相应完善的人员动态管理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建筑工地内人员动态管理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物联网与超高频RFID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安全帽,还包括RFID读写器Ⅰ、中继端、巡查终端、远程终端和数据库,智能安全帽通过RFID读写器Ⅰ与中继端相连接,中继端和巡查终端均与远程终端相连接,远程终端和后台服务器相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数据库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安全帽包括帽壳、顶带、下颚带、帽舌、帽箍和RFID芯片,帽壳上部设置有RFID芯片,RFID芯片与RFID读写器Ⅱ相配合,RFID读写器Ⅱ与远程终端相连接,帽壳两侧设有顶带,顶带下部设有下颚带和帽箍,下颚带通过卡扣与帽箍相连接,帽壳前部设有帽舌。
进一步地,所述巡查终端包括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和固定式巡查终端,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远程终端相连接,固定式巡查终端通过中继端与远程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式安全巡查终端为C71高扩展智能手持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中继端包括4G-DTU和中继器,4G-DTU与中继器相连接,中继器和远程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4G通讯模块或WiFi通讯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整体智能化程度高,方便项目管理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调整施工人员数量,通过RFID技术可实现动态实时通信,利用智能安全帽与RFID读写器Ⅰ进行通信,所以只要RFID芯片的智能安全帽出现在RFID读写器Ⅰ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就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动态的追踪和监控,实现对作业人员的实时定位,有效解决了场地大、人员难管理的现象,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打下基础,可以做到对任一时间进行查询并显示某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身份、数量和分布情况,实现对人员的动态管理;记录有关人员及设备在任一地点的到/离时间和总工作时间等一系列信息,可以督促和落实安全员,是否按时、到点的进行实地查看,或进行各项数据的检测和处理,从根本上尽量杜绝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安全管理人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定位找到作业人员,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采集各项目工人基本信息、入场信息安全培训信息、考勤信息、日常奖惩信息、项目评价信息等汇总形成一个云端工人诚信库,并对每个工人进行评分,有针对性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对于评分过低或者项目评价有劣迹的工人,在入场信息采集时系统自动提示,大大提高了整体施工环境内的信息综合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13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型录入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管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