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假肢手性能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2325.0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22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超;朱金营;田野;姜银来;横井浩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76 | 分类号: | A61F2/7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芊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1 | 代理人: | 彭秀丽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假肢手 拉杆 第一驱动装置 传感器 检测 底座 性能测试设备 本实用新型 夹持装置 力学数据 安装检测传感器 控制器电性 控制器输出 框架区域 驱动拉杆 上下移动 实验研究 受力状态 控制器 标定 测试 发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假肢手性能测试设备,包括控制器、底座和位于底座上的框架,位于框架区域内的底座上还设置一用于固定假肢手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的上方设有一拉杆,拉杆上设有用于驱动拉杆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固定于框架的上部,拉杆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拉杆受力状态的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第一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检测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拉杆的力学数据通过所述控制器输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检测传感器即可在此装置上准确获得假肢手的力学数据,有助于对假肢手进行标定,适合用于对假肢手的实验研究,还可以对使用一定时间的假肢手进行测试,方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技术或结构上的调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生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假肢手性能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假肢手稳定有效地抓取物体是穿戴者完成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任务的前提,所以设计出结构简单,具有良好抓握力性能的假肢手尤为重要。
目前在假肢手抓握性能测试方面没有专门的实验设备,无法完成对各种型号的假肢手进行抓握性能的准确检测,仅仅依靠手动拉动假肢手指方式进行简单抓握性能测验,无法对整个假肢手(包括旋转手腕)进行承受能力的准确力学测试,因此,在给残疾者配置假肢手时,通常根据经验配置,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数据支撑,假肢手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假肢手性能测试设备,可以对整个假肢手进行抓握和拉力等方面的性能试验,准确掌握假肢手是否达到使用标准,使对假肢手的测试更具统一性,积极发现使用中的假肢手所存在着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假肢手性能测试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控制器、底座和位于所述底座上的框架,位于所述框架区域内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一用于固定假肢手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的上方设有一拉杆,所述拉杆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拉杆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框架的上部,所述拉杆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拉杆受力状态的检测传感器,所述的检测传感器、第一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所述拉杆的力学数据通过所述控制器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作用于所述拉杆的中部和/或两端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滑块,所述框架的两侧相对位置分别设有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两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分别与一竖向丝杆连接,所述竖向丝杆下端与所述底座形成旋转连接;所述竖向丝杆贯穿于所述滑块,二者形成丝杆传动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拉杆的两端,且位于与两所述滑块相连接的位置。
再进一步地,所述假肢手在所述拉杆上的作用区域内还设有传感器阵列,用于检测不同指间所产生的力学状态,所述传感器阵列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检测传感器为3D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拉杆的三维受力,并将所检测的所述拉杆的受力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滑块上还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至少一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竖向丝杆呈平行设置,所述导向杆贯穿于所述滑块,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的上部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竖向丝杆下端的所述底座上还设置一下滑板座,所述框架的上部设有与其形成滑动连接的上滑板座,所述竖向丝杆的上端与所述上滑板座连接,所述导向杆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下滑板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上滑板座上,所述竖向丝杆的下端与所述下滑板座形成相对旋转连接,所述下滑板座与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驱动装置形成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下滑板座和所述上滑板座同步前后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的横向丝杆,所述横向丝杆贯穿于所述下滑板座,且与所述下滑板座形成丝杆传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23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融合视觉的动力假肢环境识别系统
- 下一篇:悬挂式抗反流胆道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