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移动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2351.3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49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梅魁主;陈瑞宗;孙佳;孙震;李维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5K7/20;G08B21/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刘念涛;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装箱 移动电源 通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 监控系统 蓄电池架 氢气 大容量 高电压 电源 体内 蓄电池 监控集装箱 安全使用 车载移动 固定设置 集装箱体 两端开口 照明系统 自动启动 开口处 并联 中空 储能 吊运 可用 联动 串联 报警 勘探 试验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移动电源,包括中空左右两端开口的长方体集装箱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开口处的原装门,集装箱体内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架以及安装于蓄电池架上的多个蓄电池,集装箱体内还设置有通过线路相连接的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和监控系统;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个高电压等级、大容量的电源进行整体吊运或车载移动,可用于勘探、试验、储能等,其中监控系统用来监控集装箱内温度和氢气浓度,并与通风系统进行联动,当温度或氢气浓度达到报警值后自动启动通风系统进行降温或排氢,保证集装箱移动电源的安全使用;相同的集装箱移动电源之间还可以进行串联或并联,形成更高电压等级或更大容量的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集装箱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利用集装箱储存蓄电池作为可移动电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车载集装箱移动电源可用于勘探、试验、储能等。另外,集装箱移动电源在远洋物流也有较广泛的应用,主要为冷藏的货柜提供电源,由于该电源是以集装箱的形式存在,因此可以比较方便的在码头进行充电或者更换。
与其它储能电池相比,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更加成熟、价格低廉、安装方便、免维护,作为储能电池倍受青睐。但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作为集装箱移动电源的储能单元,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弊端。首先,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比较重,在普通集装箱内装入蓄电池后,总重量会超过承重上限。其次,集装箱经常露天使用,内部空间会比较密闭,会引起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热量积累,造成内部温度较高,不利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再次,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氢气,在密闭的集装箱内部会产生氢气积累,存在安全隐患。
鉴于以上述问题,以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集装箱移动电源,需要兼顾以下几点:
1)加强集装箱结构,满足承重及吊装需求;
2)合理调整集装箱部分结构(加入通风口),更加适合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使用;
3)集装箱内部蓄电池架分布合理及均匀,且焊接牢固,适用于车载及吊运工况,还能方便蓄电池安装及维护;
4)配备辅助系统,监控内部环境温度和氢气浓度,并能及时消除内部环境温度和氢气浓度过高的隐患;
5)安装在集装箱内部的设备须采取防爆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集装箱移动电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普通集装箱进行改进设计,并设计有辅助系统,满足以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集装箱移动电源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装箱移动电源,包括中空左右两端开口的长方体集装箱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其开口处的原装门,所述的集装箱体内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架以及安装于蓄电池架上的多个蓄电池,所述的集装箱体内还设置有通过线路相连接的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和监控系统。
所述的监控系统包括通过线路相连接的报警控制器、温度探头、氢气探头、声光报警器和配电盒。
所述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集装箱体顶端的通风口以及设置在集装箱体前后端底部的百叶窗,还包括设置在通风口上与报警控制器联动的防爆轴流风机。
所述的照明系统包括设置在集装箱体顶端内侧与配电盒相连接的照明灯;所述的照明灯外设置有照明灯防爆护罩。
所述的报警控制器和配电盒靠近集装箱体左端开口并穿过集装箱体的后端面,所述的配电盒内设置有断路器、接触器和中间继电器,所述的配电盒位于集装箱体外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手动开关和220V市电接头;所述的声光报警器设置在集装箱体顶端外侧。
所述的温度探头和氢气探头成对设置在集装箱体顶端内侧,所述的温度探头和氢气探头外设置有探头防爆护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23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