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55979.9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17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戴泽辉;卢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宏旺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4 | 分类号: | C21D9/54;C21D1/26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01 | 代理人: | 彭志坚 |
地址: | 276018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炉门 退火炉 下炉门 炉门结构 炉门 第二驱动装置 第一驱动装置 上下活动 炉门口 本实用新型 驱动 上下相对 同步驱动 相反运动 进风量 可调节 可调 内炉 相向 开口 调控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包括退火炉,所述退火炉的后端设有炉门,所述炉门包括上炉门和下炉门,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上下相对设置,所述上炉门设有驱动上炉门上下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下炉门设有驱动下炉门上下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相向或相反运动,从而使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之间的炉门开口缩小或增大。该炉门结构可调节炉门口的大小,利用炉门口大小达到调控退火炉内进风量的目的,使得退火炉内炉压稳定可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
背景技术
不锈钢板带轧制后的退火工序,其目的是均匀钢带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该退火工序通常在退火炉内进行。钢带在退火炉内传输,此时退火炉内的温度最高可达1600摄氏度,钢带从退火炉内传出,钢带表面也附带着很高的温度。现退火炉上设置的供钢带传出的炉门为拱形门,受钢带温度的影响,使得现有的炉门很容易坍塌、损坏。并且,现有的拱形门开口比较大,受炉门口内进风的影响,使得退火炉内炉压不够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该炉门结构可调节炉门口的大小,利用炉门口大小达到调控退火炉内进风量的目的,使得退火炉内炉压稳定可调。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包括退火炉,所述退火炉的后端设有炉门,所述炉门包括上炉门和下炉门,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上下相对设置,所述上炉门设有驱动上炉门上下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下炉门设有驱动下炉门上下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相向或相反运动,从而使所述上炉门和所述下炉门之间的炉门开口缩小或增大。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炉门前的托辊,所述托辊的上端面与所述炉门的炉门口处于相同的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架,所述托辊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上侧相对的两端设有轴承支撑座,所述托辊两端分别设于所述轴承支撑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托辊其中一端外侧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一联轴器与所述托辊的端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上炉门的下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炉门上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构成所述炉门的炉门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为滑轮组结构,所述滑轮组结构包括一个驱动电机和一根拉索以及至少一个滑轮,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炉门上,拉索的中部绕过所述滑轮,所述拉索的另一端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进一步地,所述上炉门的上侧设有挂耳,所述拉索的端部锁紧于所述挂耳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为提升机,所述提升机设于所述下炉门的下侧,所述提升机的上端于所述下炉门的下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该炉门结构可调节炉门口的大小,利用炉门口大小达到调控退火炉内进风量的目的,使得退火炉内炉压稳定可调。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的左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的炉门结构的炉门的局部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宏旺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宏旺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559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炉体使用寿命长的退火炉
- 下一篇:新型组合导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