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动力循环介质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76651.5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7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吕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3/10 | 分类号: | F26B2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2143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补充 加热罩 散热器 介质加热装置 烘箱 本实用新型 热动力循环 流动管道 容器外部 循环介质 加热 可拆卸连接 热循环系统 传统干燥 工作效率 管道连接 烘箱装置 热量供给 设备简化 维修成本 下部外壁 循环水泵 液态介质 热源 联通 外接 小孔 穿过 节约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动力循环介质加热装置,包括PLC控制中心和装有液态介质的介质补充容器,介质补充容器内设有加热罩;加热罩内设有热源且下部外壁设有多个供介质穿过的小孔;加热罩顶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往介质补充容器外部并与加热罩下部进行循环联通的循环介质流动管道;循环介质流动管道在介质补充容器外部部分可拆卸连接有散热器;散热器置于外接烘箱装置内部进行热量供给;本实用新型利用热循环系统对外接烘箱进行加热,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传统干燥设备中的循环水泵取消,节约能源,降低了维修成本,使设备简化,操作简便高效;温度控制方便准确;且通过简单的管道连接即可实现对多个烘箱的同时加热和控制,减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热动力循环介质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蒸汽加热水循环加热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蒸汽和水之间的热交换来达到对水加热的目的,在通过水泵将热水打入密闭加热装置内循环,通过加热装置内的散热管/片对加热装置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以达到提升加热装置内部温度,烘干物料的目的。考虑到烘干物料对温度的要求,原由加热装置选择的热交换媒介为水。
但是上述加热装置系统存在以下缺点:1)在对水温进行控制时,控制热源的电磁阀的开闭有冲击性,控制温度不高。2)加热装置系统对热能的利用率不高,能源浪费较大。3)利用水泵进行循环,能耗交大,且水泵故障率高,维修较为复杂。
鉴于以上缺点,开发一种新型低能耗循环加热装置,应用到加热装置上,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还能降低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动力循环介质装置,利用热循环系统对烘箱进行加热,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热动力循环介质加热装置,包括PLC控制中心,装有液态介质的介质补充容器,所述介质补充容器内设有加热罩;所述加热罩内设有热源;所述加热罩下部外壁设有多个供介质穿过的小孔;加热罩顶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往介质补充容器外部并与加热罩下部进行循环联通的循环介质流动管道;所述循环介质流动管道在介质补充容器外部部分可拆卸连接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置于外接烘箱装置内部进行热量供给;所述PLC控制中心控制加热罩内热源的开启和停止。
所述液态介质具体为水、油中的一种;避免了传统干燥设备循环水泵中只能使用单一的水作为加热介质的弊端,应用于使用水之外液态介质的装置需求时,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所述介质补充容器内部顶部设有受PLC控制中心控制的液位传感器以及通往质补充容器外部的自动介质补充装置;对介质补充容器内的介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补充,避免介质过多或过少影响装置的运行。
所述液位传感器为漂浮在液面上的浮球式液位传感器;可随着介质量的增减更为准确实时的感应并传输液位信息至PLC控制中心。
所述加热罩内设有受PLC控制中心控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对加热罩内介质加热温度进行更为准确的控制。
所述循环介质流动管)设有多条,连接有多个散热器,分别置于多个外接烘箱装置同时给多个外接烘箱装置进行加热和控制;在有多个干燥任务时,有效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外接烘箱装置内装有受PLC控制中心控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更加准确实时的对外接烘箱装置进行温度控制。
所述散热器通过法兰与介质流动管道联通;更加便于拆卸安装以及维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源为电加热丝热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源为蒸汽加热热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76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