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81354.X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24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明讯恒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40 | 分类号: | H04B10/40;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孙巍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收发器 复位单元 壳体 光接口单元 配置单元 自适应 光口 检测 光电介质转换单元 吸盘 微处理器单元 本实用新型 电接口单元 内部寄存器 自适应提供 传输状态 单元连接 工作效率 散热性能 相对设置 增强装置 通气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该光纤收发器包括:壳体,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孔,壳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吸盘;复位单元包括内部寄存器,光电介质转换单元分别与电接口单元、光接口单元、检测单元和复位单元连接,微处理器单元分别与检测单元、MOS管单元和配置单元连接,配置单元和复位单元连接,光接口单元还与MOS管单元和检测单元连接。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其不仅能够极大增强装置的散热性能,还能够能根据现场情况和传输状态自适应提供不同速率,极大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
背景技术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以太网数据)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其主要功能是延伸以太网的连接距离。光纤收发器一般应用在电缆无法覆盖、距离大于100米必须使用光纤来延长传输距离的实际网络环境中,且通常定位于宽带城域网的接入层应用。
在网络带宽需求日益增大和需求多元化的驱动下,光纤收发器的功能日益强大,各种标准协议也更完善,种类也非常齐全。但是,不管是光交换机还是高速率的收发器,其光接口只是固定的10M、100M或者1000M,由于光口在不同速率上的编码方式不一样(100M为4B/5B编码,1000M为8B/10B编码),这样两个光口速率不等的局域网就不能通过光纤进行相互通信,从而造成通信的不便,同时,传统的光纤收发器一般都是在设备的两侧设置安装脚,采用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借助螺钉,这样就会破坏墙面结构,影响美观,且安装也不方便,也会进一步影响装置的散热。
因此,传统的光纤收发器已经不能满足如今人们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其不仅能够极大增强装置的散热性能,还能够能根据现场情况和传输状态自适应提供不同速率,极大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
该光口自适应的光纤收发器包括:壳体,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气孔,壳体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吸盘;壳体上还设置有可接入以太网信号的电接口单元和可接入光信号的光接口单元,壳体内设置有光电介质转换单元、检测单元、微处理器单元、MOS管单元、复位单元和设定有至少两个光口速率的配置数据的配置单元,复位单元包括内部寄存器,光电介质转换单元分别与电接口单元、光接口单元、检测单元和复位单元连接,微处理器单元分别与检测单元、MOS管单元和配置单元连接,配置单元和复位单元连接,光接口单元还与MOS管单元和检测单元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光纤收发器还包括:显示单元,显示单元分别与光电介质转换单元和微处理器单元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面上的多个通气孔平行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的底面固定有吸盘,一方面可将装置固定在某个位置,相对设计安装脚的固定方式,其不需要用螺钉破坏墙面结构,安装也便捷,另一方面吸盘会使得壳体与被安装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可增强装置附近的空气流通,在加上壳体两侧设计的透气孔,可极大的提高装置的散热性能,还简化了装置的结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能根据现场情况和传输状态自适应提供不同速率,极大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明讯恒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明讯恒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813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