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升机环量尾梁实验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85464.3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37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炜;朱清华;申镇;王坤;招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B64F5/6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量 尾梁 扭矩传感器 支撑板 直升机 底座 实验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 垂直固连 固定模块 旋翼模块 联轴器 下端面 上端 均和 底座连接 工作原理 教学用途 科研教学 平行设置 可测量 上端面 下端 轴承 演示 科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环量尾梁实验测试装置,包含旋翼模块、固定模块、联轴器、扭矩传感器和直升机环量尾梁;固定模块包含底座、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顶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其下端均和底座的上端面垂直固连、上端均和顶板的下端面垂直固连;扭矩传感器固定在顶板的下端面;直升机环量尾梁设置在底座和扭矩传感器之间,其头部的下方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上方通过联轴器与扭矩传感器连接;旋翼模块固定在顶板的上端面上。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安全可靠、成本低,不仅可以演示环量尾梁的工作原理,还可测量环量尾梁的扭矩,可作科研及教学用途,大大提高科研教学过程中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环量尾梁扭矩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航空产业的迅猛发展,直升机环量尾梁因其可平衡旋翼反扭矩且比普通尾桨结构更简单、更安全可靠、噪声更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还较缺乏关于环量尾梁的实验测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目前缺乏关于环量尾梁的实验测试装置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测量环量尾梁扭矩的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升机环量尾梁实验测试装,包含旋翼模块、固定模块、联轴器、扭矩传感器和直升机环量尾梁;
所述固定模块包含底座、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顶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其下端均和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垂直固连、上端均和所述顶板的下端面垂直固连;
所述扭矩传感器固定在所述顶板的下端面;
所述直升机环量尾梁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扭矩传感器之间,其头部的下方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上方通过联轴器与扭矩传感器连接;
所述旋翼模块固定在所述顶板的上端面上,包含若干桨叶、桨毂、电池、信号接收器、电机和控制单元;
所述若干桨叶的根部均和所述桨毂固连,所述桨毂的转轴和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连;
所述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外部命令,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电池、信号接收器、电机电气相连,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外部命令控制所述电机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升机环量尾梁实验测试装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旋翼模块中桨叶的数量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安全可靠、成本低,不仅可以演示环量尾梁的工作原理,还可测量环量尾梁的扭矩,可作科研及教学用途,大大提高科研教学过程中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图。
图中,1-直升机环量尾梁,2-桨叶,3-桨毂,4-电池,5-信号接收器,6-电机,7-顶板,8-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板,10-联轴器,11-扭矩传感器,12-底座,13-轴承,14-直升机环量尾梁的涵道风扇,15-直升机环量尾梁上的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环量尾梁实验测试装,包含旋翼模块、固定模块、联轴器、扭矩传感器和直升机环量尾梁。
所述固定模块包含底座、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顶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854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冲击器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Merlin机型的基棒错排列检测装置